本报讯(陈振宇记者袁媛)“低保金让我和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也让我对未来生活更有信心。”涪城区居民张斌2013年被查出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病所需医疗费用大,加上妻子无业,家庭十分困难。按照低保政策,他家一家三口每月可领低保1110元,去年低保金提标后,每月可领取低保金1230元。
城乡低保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绵阳市,这样的惠民政策使得全市和张斌一样生活困难的群众得到基本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致富奔小康更有底气。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3003742人次,其中城市低保累计保障1075287人次,农村低保累计保障1928455人次;累计支出63526.76万元,其中城市低保累计支出30513.29万元;农村低保累计支出33013.47万元;累计城市月人均补助水平283.77元,农村月人均补助水平171.19元,通过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绵阳市织牢城乡困难群众保障网,为其基本生活“兜底”。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为了切实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去年8月,绵阳市再次提标增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420元/人·月调整为460元/人·月,月提高4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60元/人·月调整为275元/人·月,月提高15元。新标准从去年1月1日起执行。这是自2016年7月调整之后,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低保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底线”更加牢固,“保障网”更为坚实。
以“应保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个不进,超过保障标准的一个不留”为准绳,绵阳市各级民政部门建立了科学准确、公正公平、阳光透明的低保审批程序和办法,积极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信息化平台,加强开展城乡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进行信息比对和动态管理,精准甄别低保对象;督促各地完善乡镇审核、县局审批的两级流程,建立每级公示制度,防止“人情保”“关系保”等优亲厚友现象,有效促进了低保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运行,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模式。
绵阳市还严格做好资金监管,提高部门资金划拨的科学性,保障资金流转顺畅,并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监督;严格实行社会化代发,在所有有条件的地区全部推行社会化代发,由银行或农村信用社通过“一折通”,直接发到低保对象手中,确保了低保资金无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确保城乡低保这个底兜得准、兜得住、兜得实。
新闻推荐
窃取学籍信息的犯罪嫌疑人被押送回绵阳。华西都市报图1月16日,四川绵阳市公安局网安支队通报了2017年“整治黑客攻击破坏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打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况。据悉,去年以来共侦...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