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佳
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绵阳曾有条盐市街。
盐市街,原本位于涪城区一环路南段解放街口到富乐大桥一带,现在已不复存在。
历史变迁,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分区会逐渐细化,这就是绵阳盐市街、布壳街等街道曾经兴起的原因。但同样是由于时代变化,这些街道在不断新修、改建、整合的过程中逐渐消失,成为旧时光中的一片风景。
一段老城墙见证绵州千年沧桑变迁
在讲述盐市街的历史之前,我们不妨谈一谈绵阳的古城变迁。在如今位于一环路南段的绵阳市实验幼儿园,以前也叫盐市街幼儿园,幼儿园操场后的小土坡上还有一段老城墙,这段老城墙是由青条石建成,墙上长满了青苔,生命力顽强的草木从缝隙中探出头来。
而这段墙,其实是绵阳的老城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时间久了,石块就自然凝固在了一起。一件物件久了,自然会让人产生“根性”上的眷恋感。只要有了这种意识,凝视着这段旧墙,仿佛就能看到绵州曾经的斑斓岁月,过往时光犹如河滩上的石头般潮湿。
在古代,有城必然有墙。绵阳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时绵州城地处涪江、安昌江及芙蓉溪的交汇冲积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初设涪县。当时的绵阳,并无城郭可言,也不过是稀稀疏疏不规则的场集。建县的第二年,在东山(今富乐山)和大银山(今花果山)峡谷之间,依傍芙蓉溪,修建土城。
南北朝梁武帝时期,绵阳才有了筑城和城门的记载。当时的城墙已经搬迁到了平坝地区,也就是现在李杜祠的附近。到了唐代初,绵州城城墙已经接近如今的富乐大桥(涪江三桥)一带,城墙横跨涪江河中心,更建有观阁、文庙、太平楼、越王楼、望江楼等建筑,让绵阳获得了“左绵风光蜀中盛”的赞誉。
绵州宋城街道以当今的红星街为边界,包括解放街、文庙街、城隍庙街等,都属于宋朝的街道。明朝宪宗成化初年间,绵州知府宁鸿组织民众用石条砌新城1600丈,城墙高1.8丈,宽1.1丈,周长9公里,是绵州有史记载最大的一次建筑规模。历史遗留街道有18条,包括红星街、警钟街、顺河街、马家巷、翠花街,等等。
清朝年间,绵州在1692年和1767年遭受过两次特大洪水。涪江改道,城墙仅存三分之一。1800年,由于白莲教起义,绵州知府刘应全率民众昼夜兴功修复城墙。从1949年到1985年,绵阳一直是一座不到2平方公里的农业小县城。1985年建市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绵阳完成了一次空前的大飞跃,一座60平方公里的中国电子城,在三江之滨拔地而起。
从一段古老城墙,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过往变迁。但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这座城市的过去,才会让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
悠悠小街繁华记忆随水流逝
盐市街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古代,盐是重要商品,政府严格掌握盐的流通,有盐交易的地方,自然是商贸物流的重地。盐市街便由此得名。但翻开盐市街的记忆底片,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我们惊讶于它的坎坷浮沉。
“老绵阳”杨松林通过镜头,保留下来昔日绵阳老城的风景。据他介绍,盐市街以前是连接绵阳城东门和南门的一条直线通道,是清朝、民国年间官府、军队的重要驻地。绵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抗洪史。设想一下,我们的先祖一路从盐市街走到城东门外的三江汇合处,除了石灰、砂石筑牢的河堤,就是茫茫江水。江水很宽,给人以压迫感,奔流的江水,淹没了唐城城市中心,宋城的文庙武庙,清代的先农坛也毁于洪患。斗转星移,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次防洪工程建设,曾经的防洪抗洪枢纽,变成了绿树葱郁、水鸟常栖的三江湖湿地公园。
杨松林曾经拍摄过盐市街一带的壕沟。壕沟是过去城市排水防洪的重要设施。他回忆,当时绵阳城里的壕沟大多宽五尺,深五尺,壕沟堡垒因地制宜,选用大型鹅卵石或青石筑成,人口密集处还在壕沟上铺上木板方便行走。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绵州人民对防洪技术的一步步探索、发掘。
“绵阳通”汤毓良先生在他编纂的《绵州之谜》中写道,盐市街上,曾经耸立着西川第一楼、武庙、永安公寓(抗日名将宋哲元在此养病逝世之地)等重要建筑。其中,“西川第一楼”的名号显得尤为霸气。
“这栋楼很早就被拆毁,我1949年来绵阳的时候都没有见过。”汤毓良说。四川军阀吕超在绵阳两年(1918年—1919年),他在城东改建师部坝,又在东门城墙上修建西川第一楼。在当时,西川第一楼高度超过当时的绵阳钟鼓楼,成为全城最高建筑。建筑居高临下,傲踞之姿,更是由于吕超手中有军队的力量,自然显得霸气十足。
“我小时候就住在绵阳一中附近,当时盐市街一带几乎没有什么商贸往来,住的人口也不多,十分清静。”汤毓良说。
而杨松林则介绍,绵阳城东旧时居住的都是一些达官显贵、乡绅巨贾,所以这一带的环境也格外清幽雅致。杨松林介绍,以前盐市街上的建筑多为深宅大院,这些建筑中不乏徽派、闽派、晋派建筑,一排排房屋勾檐翘角,做工精致,显得格外庄重气派。“从这些建筑中,我们能看到以前盐市街的繁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盐市街一带成了绵阳党政机关的重要驻地。这里还有盐市街幼儿园和南街小学,孩子们玩耍打闹的声音让古老的盐市街生动活泼了起来。杨松林回忆,那个时候居住在盐市街上的多为干部职工,房屋为平房制式,但是道路比较窄。
1997年11月,绵阳实施一环路南段改造工程,盐市街、正南街等都被纳入其中。从此,盐市街这个名字就从地图上消失了。
大概由于咸味是舌头认识食物的“介质”吧,以盐命名的街道,总会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烟火气。如今,走在一环路南段,这条昔日的盐市街,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女贞树身姿慵懒地舒展着它们的手臂,两旁建筑并不高大,但人来人往,小商铺林立,让这里依然充满了繁华市井味道。这条街依然是安静的,从深宅大院的雍容华贵,到平凡人家的精打细算,时间抹掉了这条街道的名字,却抹不掉这条街道的气质。
盐市街巷(现实验幼儿园附近)杨松林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
东门城壕沟(现天浩大厦附近)杨松林摄于1976年
实验幼儿园内的绵阳古城墙(部分)记者王勇摄
原来的盐市街,位于现在的一环路南段解放街口到富乐大桥桥头一段记者王勇摄
盐市街幼儿园(现实验幼儿园)老师排练节目凌弘摄于1990年
实验幼儿园内的原绵阳老城东门保存完好记者王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洪其波记者陈荣)昨(11)日,城管直属一大队联合市局督查大队,对共享单车挤压盲道、侵占绿道和绿化带、占用机动车道,以及在城市非指定区域乱停放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清理。据了解,为保持绵阳文明城...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