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谈诗圣杜甫的悠悠仕途,读罢名作《登高》,其一生的坎坷潦倒,不若浅尝辄止,尽显眼眸。孤独者的“垂钓”,济世者的叹惋,莫过于是对诗圣杜甫济世苍生却的凝练概括,少陵野老的年少悠游却仕途不顺,继而西南漂泊江州长逝的际遇,恰若一帘画卷,从生到死,从唐的兴旺直至衰败,绵绵不绝,回味良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全诗以此般景象开篇,气象恢弘间带有缕缕不绝的伤感与悲惜。“风”“天”“猿”“渚”“沙”“鸟”一系列的景物连缀眼底,虽无列锦般平淡得不失风韵,但野老却妙用“急”“高”“啸”“清”“白”“飞”与之相对,轻巧地抓住世间能临摹之物的根本特征,融入了野老的主观色彩,于是间,一切景语皆情语,杜老因仕途不顺的坎坷难堪悄然间停落字符之间,不偏不倚,直钳人心。同时,此处的写景也为诗人后续的抒情做了厚实的铺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杜老以工整的对偶创成千古佳句,时至今日,其情真意切尤揪人心骨。诗人望见无边无际的憔悴老树萧萧地飘落叶枝,望不到头的滚滚长江水奔腾而来,“无边”相对“不尽”,而“落木”对于“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落木的萧瑟肃杀,长江的奔腾不复回,恰似诗仙李白名作《将进酒》的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虽然恢弘,但寄情于景的诗人背后,因仕途不顺无法济世苍生的苦怨岂若凡人可会。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叙事化的言语紧承颈联。少陵野老年事已高,然而社稷境况愈下,民不聊生,山河不再是盛唐之时的锦玉的姿样,国君也不再心重国事,开元盛世也已成历史。“悲秋”似寓意着衰破凋零,“多病”是对身体每况愈下的杜工部的真实写照,就在如此一般的破败景象之中,诗人茕茕孑立般孤“独”,“独”字可谓诗眼,全诗点睛之笔,面对好友严实的失去,诗人失去依靠,世间就只剩下孤独一人在寒风中,登台远眺,情景交融之间,人至暮年却离乡万里,心忧天下却无计可施的痛苦离愁油然而生,转瞬间,跃然纸上,何以不悲,何以不叹!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再续写悲愁。人生路漫漫,悲绪长戚戚,何以解脱,何从释怀,何能从悲戚中抽离,何以入世迎济苍生?一切皆为困惑。时世艰难,遗恨多,霜雪鬓发,日日增。却困顿潦倒,心灰冷。又因病停酒,不碰杯。这一联杜老直抒胸臆,“艰难”“苦恨”“潦倒”莫不为诗人的近况写照,欲借酒消愁,凭酒香侵润疲弱冷湿的灵魂,任秋风刮刺济世者无力的哀婉。纵使杜老心忧天下,胸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济世壮志,可谓谁知?由于身体孱弱不堪,酒也刚刚开始戒除,哀愁无处挥洒,穷困潦倒,艰难苦恨,悲愁难堪,身心俱疲的杜老只能凭高台,刮冷风,守住最后的悲愁灵魂。
在杜诗的艺术手法上,也颇见其才。对偶,渲染,夸张,特写加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诗歌富有灵动美和画面感,具体生动,准确丰富。因而在我看来,孤独者的“垂钓”,济世者的叹惋及便是对《登高》的最佳凝练。
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高三(3)班祝僖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振宇谢磊记者范萌)进入三九,天寒地冻。绵阳市街头乞讨流浪人员等各类受助对象,感受到的是各级党委政府与职能部门的温暖关怀。记者昨(10)日从市民政局、市救助站获悉,自去年12月绵阳市开展“寒...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