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飞(绵阳)
有人的地方不仅有江湖,还有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同时也渐渐形成了“臭味香投”的朋友圈。
朋友圈发展至今,历经了线下到线上的过程。以前,朋友之间多依靠书信或聚会来联络感情,空间和时间是天然的隔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期盼和等待让彼此的情谊有一种微妙的甜蜜。进入电子时代后,电报电话、电脑手机成为维系朋友圈的便捷手段,交流完全实时化,无需苦候,沟通方式从“见字如面”进步到“闻声如面”以及面对面视频。
技术的进步带给朋友圈太多的惊喜。散居五湖四海的朋友同在一个群里,犹如同处一室,可以使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跨越时空对话,从容不迫、随心所欲,还能回看聊天记录,不必担心错过任何精彩。
可惜,饶是“高朋满群”、“朋友遍天下”,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手机通讯录和朋友圈里的名单越来越多,却很难找出一个人可以毫无保留地谈谈心里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其原因非常简单:朋友的质量严重下降。
我们先看看“朋友”一词的定义:在特定条件下由双方都认可的认知模式联系在一起的,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的人及其持久的关系,其最高境界是知己。
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鲁迅更直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朋友(知己)的难得和可贵。无论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朋友圈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词的含义有所变化,比如“帅哥”和“美女”从褒扬的形容词演变成多用来指代性别的中性词,今天的朋友当然不会像定义那么高格调、高要求、高情操,更多的用途在于称呼认识的人,哪怕是刚认识,甚或素未谋面。何况,很多人都竭力营造圈子文化,对好友规模和数量贪大求多,希望从中赚取可观的利益。把朋友圈变成商业圈,视为自己的宝地。
其中很多人达不到朋友的标准,不过碍于情面或利益需求,只得任由对方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晃悠,实在不行才屏蔽掉。如此一来,前面的抱怨终于被坐实:朋友圈里走一圈,难寻一个贴心人。
我自己的朋友圈只有40多位“朋友”,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至亲,二是几个相识十余年无话不谈的好友,三是因爱好码字而熟识的文友,四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添加的“朋友”。前三者占了四分之三以上,剩下的寥寥几人不足以影响朋友圈的整体质量。人数最多的是文友,平时或相互交流写作近况与心得,或随意闲聊,或抢红包以娱乐,促使我由闭门造车进步到兼容并蓄,从中受益良多。
不管你的朋友圈里有十个还是一万个朋友,既然是朋友圈,必须要有几个真资格的朋友。人家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对于朋友而言,相互尊重、分享美好事物容易,难在你需要时自觉给予帮助。例如急欲一吐心事、舒缓郁闷时,有人可以充当理想的聆听者,给予恰如其分的回应,不辜负你的期望。而非当你准备发起会话,举目四顾心茫然,发现朋友圈里无朋友。
若果真如此,你引以为豪的庞大的朋友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新闻推荐
王勇记者梁蕾自古以来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各地也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昨(22)日,正值冬至节,记者走访绵阳城区发现,很多羊肉摊点前都能看到市民排队买羊肉的情景,一些餐饮店宾客如云、生意火爆,部分社...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