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特约通讯员 洪刚
近段时间,“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网络评选正在人民网四川频道上火热进行,涪城案例“‘三新三化\’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焕发生机”受到网民的关注。
涪城区蚕桑产业园获评“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涪城蚕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三年,“涪城蚕茧”和“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在中国纤检局公布的抽样检验中各单项及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一;“涪城蚕茧”6A级顶级精品生丝成为APEC会议和G20峰会领导人服装原料丝以及LV、香奈儿、爱马仕等国际顶级品牌指定原料……近年来,涪城区紧扣市场需求导向,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立足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推动蚕桑产业组织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使蚕桑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华丽嬗变。
虽然已到初冬时节,但在杨家镇柏林湾村的天虹现代蚕业体验园内,60多亩的桑园仍然绿意不减,拨开一排排桑垄上的稻草,一簇簇肥硕的桑枝菌引人垂涎。11月24日下午,该片桑园的“主人”崔兴荣正在忙着向技术员学习桑枝修剪。崔兴荣说,“我是一个蚕桑返包户,从天虹公司手中承包60多亩桑林,一年养蚕、种菌、卖桑果,总收入有40多万元。”
崔兴荣的幸福日子不是个案,在涪城类似的返包桑林共有3万余亩,涪城蚕丝年均总产值达3.5亿元、农民年均茧款收入达2.2亿元、亩桑蚕茧收入比同业高出3000元以上。公司挣大钱、群众得实惠,在全国不少地方蚕桑产业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涪城蚕桑何以一枝独秀?
涪城区委农委副主任黄玉平分管蚕桑工作多年,在他看来,涪城蚕桑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机制创新。“涪城围绕蚕桑产业突破发展,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关键,推动政府从包办转向服务,企业从配角转成主角,农户从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三方共赢。”
涪城蚕桑产业主要立足市场运作、利益联结、服务保障三大新机制,实现了组织化大发展。在利益联结机制中,涪城首创 “龙头企业+服务主体+生产主体”机制(该机制被列入 《四川省2013—2020年蚕桑产业发展纲要》重点推广),大力推广“一对一”帮扶,将生产主体收入与技术人员收入挂钩,将生产主体蚕茧产量、质量、蚕茧统收率与服务主体考核挂钩,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企业对鲜正茧实行保护价收购,并从销售利润中提取比例对服务主体、生产主体进行奖励和补贴,实现互利共赢、良性发展。
除了“机制新”这一关键因素外,涪城蚕桑成功的另外两个因素则是“技术新”和“业态新”。
天虹丝绸科技部主任杨建宁介绍,技术方面,公司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开发中心、蚕种孵化中心,成功自主研发空中滑轨式多层可变蚕台、移动蚕盒车、智能补湿器等多项专利产品,推广应用蚕业科技成果20余项,研发新型实用技术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业态方面,在深度挖掘蚕桑资源,开发蛹虫草、桑叶茶、桑枝菌、蚕沙肥等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先后实施“千鹤桑田”观光带、“杨家绣房”体验培训馆、“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制品及服饰品展示厅、“桑之玉”桑葚酒庄加工体验、“桑之玉”桑叶茶文化品味厅等一批传承丝绸文化的三产项目,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锦辉)“停车位取消了,路宽了,散步的心也宽了。”日前,正在市区铁牛广场散步的市民张全华看着禁停标志,向记者说。同时记者了解到,铁牛广场周边因为老小区较多,没有配套的停车场。交管部门在...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