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绵阳新闻 > 正文

记忆中的绵阳老街巷④ 翠花街:昔日热闹街道如今繁华依旧

来源:绵阳晚报 2017-11-26 14:27   https://www.yybnet.net/

实习记者杨怡

翠花街一直是绵阳热闹街道的代表。

查阅绵州古城的建筑历史,明朝西城城墙以今天的顺城街、翠花街为界,翠花街就是明代西城的墙根。上世纪50年代,翠花街整条街售卖首饰和鲜花较多,而首饰以翡翠居多,“翡翠、鲜花……翠花”,这就是翠花街名字的由来。

如今,翠花街延续着它作为商业中心的辉煌,见证了绵阳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木楼青瓦商铺林立:翠花街的前世今生

汤毓良曾是绵阳市建委编史修志办副主编,他1947年定居绵阳,对绵阳城建变迁如数家珍。据他介绍: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水毁城郭三分之二,被毁街道名称无考,但明朝绵州残存街道尚有十四条,均为土路。据考证,明朝西城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西门在徐公祠(今涪城区人大楼房)左前方,东门、北门在今涪江河心。翠花街就是明代西城的墙根,因水毁城郭清代城市拓建,顺城街、翠花街便成为明清两代城建的分界线。

民国18年(1929),由县长袁朗如和县绅廖钧庭倡议,在北街中段拓通翠花街,故拆去钟姓宅院建新街,中轴线达棉花街,街宽1丈9尺,南北方向均有两层木楼。后改建翠花街为柳溪南北街,在离城十余里的普明寺(明成化初年建)内,将数百株大柏树砍伐用作修建新街和翠花街柳溪茶楼(二层木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作县总工会驻地),未用完的木材运至李杜祠南,东山第一山偏南处新建一别墅,名“渔村新墅”。因新街(今为公园路)东段与翠花街转角处的木楼有柳溪茶楼,翠花街被命名为柳溪南街、北街。汤毓良介绍,翠花街一直是绵阳热闹街道的代表,上世纪50年代翠花街整条街售卖女士的首饰和鲜花较多,而首饰以翡翠居多,“翡翠、鲜花……翠花”,这就是翠花街名字的由来。

翻看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翠花街老照片:街口吆喝的商贩、穿着羊毛衫逛街的时尚女士、停放在街口的老式自行车、奔驰于街道的三轮车……即使只呈现街口一角,便足以让你思想神驰,勾勒出市井百态。拍摄这些老照片的是绵阳摄影家杨松林,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时便专注于拍摄绵阳的旧城,翠花街是当时最热闹的城区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特色建筑,他便拍摄了这些难得的老城风貌。

杨松林回忆,当时的翠花街可谓是应有尽有,街口是售卖各种水果的摊贩,街道两旁的商铺更是包罗万象:有红极一时的山西面馆,也有生意红火的“苍蝇馆子”,有售卖各种布匹的商铺,更有手艺精湛的裁缝铺,有卖时尚首饰的店铺,也有各种金银首饰的加工坊……沿街的巷道有街边理发的,有租小人图画书的,更有坐在街边喝坝坝茶的……一条翠花街融汇了市井百态,满足了市民所有需求,这才是它如此热闹的原因。

2001年,市政府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新街、三光街、翠花街、警钟街进行改造,沿街的小青瓦房、木楼被拆除,街面用高级彩色釉面砖或大理石铺砌,沿街花台喷泉、水池、雕塑、风景树、草坪、花卉点缀,设休闲椅供人小憩,禁止车辆入内。如今的翠花街既是步行街又是游园,令人心旷神怡。

难忘的美食情怀:不同年代人心中的美好记忆

山西面馆始于1940年春,创始人为韩功臣,1956年由成绵路搬迁至翠花街口,2003年后重返成绵路。今日,它仍在热闹的成绵路街口延续着传统老字号的魅力。

今年47岁的杨秀蓉是位老绵阳,谈到翠花街,她印象最深的是八岁那年的端午节,她至今仍记得那一天的所有细节——那天天气晴朗,太阳高照,她牵着父亲的手开开心心地前往戏院看戏。他们在小小的戏院里度过了一下午悠闲的时光,看完时长2个小时表演,父亲告诉她:今天是端午节,在山西面馆吃一顿再回家……

杨秀蓉告诉记者,那时候父亲的工资一个月才二十多块钱,家里六口人,不到逢年过节赶上好日子是不会在饭馆里吃饭的。那是她第一次在山西面馆里吃饭,父亲为她点了一个粽子,“端午节就应该吃粽子”。父亲的话她记了一辈子。

一个如她拳头般大小的三角形状的东西被服务员端上了桌,“原来这就是粽子啊”。她在心里默默地感叹,平铺开的棕色粽叶上端正地卧着一个白色的糯米团子。“这个要蘸着白糖吃。”她拿起筷子戳进白色的糯米团,在盛放白糖的小盘子里狠狠地裹了一圈,慢慢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仔细品味。那是她人生第一次吃粽子,之前连听都没听过。她开心极了,只是第一口的尝试她便觉得这是她吃的最好吃的东西了。

杨秀蓉告诉记者,翠花街在她眼里是童年最快乐的地方。即使翠花街改造了,山西面馆拆掉了,新的店铺取而代之,她却永远记得:八岁那年端午节吃的第一个粽子是在翠花街口那家叫山西面馆的地方。

翠花街现在还经营着一家包子老店,该店创始于清末,由一位叫房洪兴的人在城区名为窝窝店的地方(现翠花街口)开店而得名。在老一辈绵阳人心中,翠花街窝窝店包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起吃窝窝店包子”曾是绵阳人的口头禅。

今年31岁的张啸是土生土长的绵阳人,窝窝店包子是一根线,串联起他零碎的童年欢乐时光。上世纪90年代,他还是一个天真的小学生,家就住在窝窝店附近,每天早晨上学,他最期待的就是妈妈拿钱让他出门吃早饭。得到出门吃早饭的机会,他就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奔向窝窝店。点一笼包子,拿个空碗洒上一把葱花,店员提着一个热水瓶帮他倒一碗浓浓的大骨汤。他就坐在位置上,喝着骨头汤,等着热气腾腾的包子出锅。

在他印象里,那时的包子并没有精致的外表,像是笨手笨脚的人随意捏拢的,每笼包子下都垫着一层厚厚的松针,松针的清香伴随着包子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口包子一口骨头汤,包子的油腻被新鲜的大骨汤一冲而散,一口气吃上好几个都不会觉得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他长大了,跟着家人搬迁,到了更远的城市读书,但是每当回想往事,窝窝店包子都是绕不过的,它就是记住乡愁的一个路标:指引着他走向更多模糊却美好的回忆。

昔日热闹街道如今繁华依旧

今年87岁的张殷,家就住在翠花街附近,在他眼里,翠花街最让人难忘的是一家鲜米粉餐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米粉只有红汤和清汤两种汤料,红汤的配料是用猪肉皮切成豌豆般大小的肉粒,配上煮熟的青菜;清汤则是用笋子和猪肉末炒制而成,清甜香淡,口味适宜。那时的米粉没有肥肠和牛肉这样的辅料,材料朴实简单,但味道却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脑海里。

今年67岁的吴秀芳,上世纪90年代经常在翠花街口卖菜,在她眼里,翠花街是整个绵阳城最热闹的地方。早上5点游商小贩便陆续前来摆摊,一到上午10点左右,整条街人们摩肩擦背,买菜、买水果、买小吃,俨然一个小型市场。

如今的翠花街两旁高楼林立,各种各样的商铺遍布在街道两旁,翠花街口仍然保留着它作为城市中心热闹的一面。街口卖板栗的地方,每天都有长长的队伍在等待,成为街头巷口的一大特色;窝窝店包子铺仍旧保留在喧闹的商业街里,当你路过时仍能看见里面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品尝绵阳的传统特色小吃:木质的招牌、雪白的墙壁、年代久远的老照片、几块奖牌、老式的菜单以及仍旧免费的大骨汤……点上一笼包子,喝上一碗免费的浓汤,开启人生的回忆大门亦或体验曾经的绵阳风华。

绵阳城市日新月异,翠花街依旧人声鼎沸,延续着它作为商业中心的辉煌,它就像一个标志,见证了一代代人的长大,也见证了绵阳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每个老绵阳人留住回忆、记住乡愁的“代名词”。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环保部门夜间突检企业防治污染措施 不定企业 不打招呼 直奔现场

本报讯(记者胥江)为进一步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更加深入地推进大气环境监管工作,11月21日至11月30日,绵阳市开展为期10天的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夜查专项行动,采取不定企业、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方式...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寻找(外一首)2017-11-26 09:06
评论:(记忆中的绵阳老街巷④ 翠花街:昔日热闹街道如今繁华依旧)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