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倩婷
当话题谈到“军民深度融合”,新闻发布会现场当即出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氛围。成都和德阳直言:“这方面绵阳是老师,经验值得学习。”但绵阳也直承,自己只是解决了一些初步问题,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并不是谦虚。
7月21日,在以“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主题的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现场,“三地将如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各路媒体关注的热点。而这也恰是成德绵的共同使命所在——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国家赋予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鲜明的任务,而四川在这个任务上的“依托区”,定在了成德绵地区。
国之使命,成德绵三地将如何“解题”?
“漂亮”数据背后仍有“瓶颈”
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得到一组看上去“很漂亮”的数据。数据来自绵阳:2015年,绵阳全市军民融合产业产值1690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66%。
“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此前一直在推动军民融合上做探索,这些数据可以看作是我们取得的成效。”绵阳市市长刘超说,“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军民深度融合上,绵阳以往的探索只是解决了一些初步问题。”
那么,绵阳遇到但没有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军转民\’动力不足,‘民参军\’面临障碍。”刘超说,在“军转民”上,常年都是地方上“剃头挑子一头热”,“民参军”则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难以突破。说到底,还是“通道”问题。
成都对此同样体会深刻。“此前,‘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很难畅通。”成都市常务副市长朱志宏指出。在此背景下,成都的军民融合,特别是“民参军”呈现出一种“散落”的状态。“参与过、有这方面经验的企业分散在各地,个体独自发展,没有形成一种集聚的态势。”成都市经信委介绍。
推进深度融合三地各有重点
尽管面临各种问题和障碍,但成德绵三地均表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项工作,三地一直在持续进行。
绵阳以“平台”推动。“在创新转化平台建设方面,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绵阳挂牌运行。”刘超介绍,绵阳还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组建了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并在全国率先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定试点。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绵阳组建了3个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以及规模5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成都以“规划”牵头,制定了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以规划为指导,成都制定了具体化可操作的年度行动计划。”朱志宏说,成都还制定了《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引导“民参军”协同创新、“军转民”开放创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等10个方面给予政策引导。
德阳以“联盟”打头,成立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引导建立了航空产业、高端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核技术应用等五大军民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入盟企业50家,实现军民融合产值260亿元。”德阳市委书记蒲波介绍。
抓住全创契机先行先试
此次,国务院批复《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让三地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批复文件里,提出了多项针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将对突破以往的障碍有很大的作用。”新闻发布会上,三地代表表示。
在先行先试的利好下,三地准备在哪些方面率先破题,为国家探索经验?
“绵阳要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的创新转化。”刘超说,绵阳将启动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和转化计划,探索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降密解密机制,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库,全力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也是成都下一步的重点,此举在于解决“散落”状态,形成集聚之势。
为此,成都将积极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产业体系,以及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后者将在今年内全部落地。
“德阳路径”则是放大做强德阳千余家规上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主动寻求与成都、绵阳两地军工企业合作,为其提供专业产品配套,推进军工科研项目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成果转换等。
新闻推荐
焦点□本报记者罗向明成德绵同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如何差异化引才?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彭崇实认为,成都、德阳、绵阳三地有着丰富的科教优势、平台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深入实施人才...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