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金泉
2月1日,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从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正河村走出来的绣娘、四川省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云珍,作为981名全国优秀农民工的代表,光荣登上领奖台接受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奖章和荣誉证书。
沉甸甸的荣誉,无疑是陈云珍的新春大礼。然而,这个“大礼”却来之不易。大年初三,记者奔赴北川,探寻陈云珍新春大礼背后的故事。
从小学羌绣 画技高一筹
“在北京上台领证的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有7个,只有我一个是四川的。”大年初三一早,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载誉归来的陈云珍自豪地说。
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陈云珍,从小对羌绣耳濡目染,有着极高天赋。9岁开始,她就一边读书一边跟着妈妈、外婆学习羌绣。到了十二三岁,她就不仅能绣,还能构思和绘画图案了,而要达到能“画”这一步,需要相当高的技艺,这在当时全村几十名绣娘中都屈指可数。
据陈云珍介绍,由于村里的绣娘大都不能画、不能创作图案,为了帮助她们,她就用绣针蘸上湿面粉在棉麻布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让她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羌绣。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绣娘们的羌绣作品,都是送亲戚朋友的。“2003年,村里办农家乐、发展生态旅游业,羌绣开始变成钱了。”陈云珍说,她所在的乡村地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吸引来了游人,“我当时一边干农活,一边绣一些羌绣小饰品,一个月零敲碎打都要挣五六百元。”
跳出小山村 乐做培训师
“5·12”汶川大地震后,正河村通往外界的交通极为不畅,为了方便照顾在绵阳读书的两个娃儿,陈云珍把家搬到了北川新县城。自此,她的羌绣事业也迎来了新机遇。
“当时,政府为了让老百姓增收和尽快走出地震的阴影,就鼓励老百姓发展羌绣。”陈云珍说,由于她的羌绣技艺在北川已很有名气,就被当地政府物色为羌绣培训师。
当地政府向陈云珍提供了一定的培训补贴,陈云珍带着两个助手,从每年的3月至10月,走村串乡搞羌绣培训。1个月在一个乡镇定点培训10多天,每班60名至100名学员,既讲理论知识,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陈云珍说:“学一次一般只能学一些基础针法;要出师,至少要半年以上。到现在,我的学员至少有2000人能上手了,有的还办起了羌绣专业合作社。”
此外,陈云珍还是北川两所职业学校的外聘老师,定期为职校学生培训羌绣。经陈云珍培训出来的学员,一般都实现了居家就业。她说:“我在外面接的订单,自己做不完的,都会分派给学员去做。她们就在家里1个月都能挣1000多元。”
陈云珍认为,她之所以能当选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与她培训了不少羌绣学员以及学员通过羌绣来增收,有着很大关系。
传承中创新 开拓寻发展
2012年陈云珍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她又创办了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日常的羌绣培训和接待登门求教者,花去陈云珍很多精力,难以兼顾自己的生意和合作社的发展。但是,她说:“带学员,教徒弟,这是我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应尽的义务。”
不过,陈云珍觉得不仅仅要对羌绣进行传承,现在更重要的是对羌绣进行创新。她说,“传统的羌绣服饰大红大绿、从头到脚都是花,过于原生态,只能在重大节庆穿一下,平时穿不出来。我准备把大朵的花化整为零,让羌服在日常生活中也穿得出来。”
为了使更多的消费者接受羌绣,陈云珍对羌绣的创新已跳出了羌绣仅仅用于服饰的框框,她正打算把羌绣绣到居家饰品以及耳环、手镯、项链之上。
新闻推荐
与美景合影留念。人生有很多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沿途美丽的风景,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段难忘的人生印记。在绵阳阴冷夹杂着雾霾的季节,没有什么比蓝天、白云、暖阳更诱惑人了。元旦小长假,我蠢蠢欲动,约...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