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绵阳市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建的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挂牌,旨在建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库、思想库和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协同创新的“特区”。代表委员们认为,这也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启发思路,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校地共建
探索军民深度融合
记者:对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如何看?
省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常委、民盟成都市委副主委周浩:四川军工资源的潜能正待释放。众所周知,四川是军工科技大省,集中了大批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科研平台、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而且军工产业门类比较集中,创新产业链比较完整。这意味着,引爆军民融合的“核效应”,四川省具备优势和条件。这个“挂牌”,是四川军民融合有意义的探索。
记者:是什么束缚了潜力发挥?
省人大代表、西南科技大学原校长肖正学:制约潜力发挥的主要障碍是“军出不来,民进不去”,以及多年来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特殊性而形成的体制惯性。一方面,“军转民”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民参军”渠道不够畅通。四川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要如何实现平衡,促进军民优势资源的双向流动、相互转化。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的成立,或许可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济委主任王海林: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绵阳作为国家科技城,在军民融合方面的探索责无旁贷,这也是国家最希望四川出经验、出成绩的方面。这次校地共建研究院,可以说是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畅通渠道
军民生产协作“一体化”
记者:从研究院的定位来看,其探索作用怎么体现?
肖正学: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揭牌时就提出了,要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试。这一定位也就决定了,它可能不仅仅只停留在“战略研究智库”阶段,尤其在后期的运营过程中,要围绕“突破”来做实。比如,如何理顺机制,让“军方”真正参与进来,建立起资源、技术和人才的军民双向共享机制。
王海林:共享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还在于,如何由资源共享进一步衍变为生产的“一体化”,按照“小核心、大配套”的模式,构筑军民融合生产协作体系。比如成飞公司,在生产军用先进装备的同时,也为波音、空客生产民用航空产品。我们核心的装备可以“军产”,包括总装,但配套的零部件都可以交给“民产”,达到提高军工生产的保障能力、提高军工民品生产设施设备利用率的目的,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记者:但构筑生产协作体系的关键,还在于民企“参军”的热情。
周浩:这确实是需要四川有所突破的方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民参军”所需资质的审查论证及管理,涉及到政府和军方多个部门,准入程序非常严格。虽然《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在2014年就已出台,但是因为申请流程长、牵涉部门多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我认为,只有从机制上突破,才能更好畅通“民参军”的渠道。(川报)
新闻推荐
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强调 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抓紧抓好
本报讯(记者曾征)4月1日上午,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视讯会议精神,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四川省未...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