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华
背上双肩包、带上饮用水,在旌湖两岸步行,已成我工作之余的必修课。最难忘的,当然要数两次环绕旌湖,一次在去年盛夏,另一次就在今年元旦前的数九寒天。每次都是早上6点来钟出发,下午1点过才回到家中。我的步行兼具散步和观景,时而驻足近看远望,时而停步用手机拍下一些镜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短途旅游中的“半日游”。一路走来,感慨颇多。感受最深的,是旌湖三绝:人、鸟、桥。
旌湖两岸,春夏秋冬,所见之人,当然要数锻炼身体的人最多,他们有的脚步匆匆,有的慢步前行,还有的连走带跳,也有拄着拐杖、甚至由家人用轮椅推着行进的。湖两岸,政府特意为市民兴建的健身步道、场地和购置的运动设施不断增多,随处可见打乒乓、打羽毛球或在单杠等体育器械上练得满头大汗的市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位顽强的老人,去年秋天常见他拄着拐杖,用近乎划圈似的步态在湖边艰难地行走,我猜测他很可能是中风后留下的后遗症。半年后,我惊喜地发现他已丢掉了拐杖,虽然仍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并不标准的走姿,但已能自行慢走。在石刻公园和南公园等处的湖边,不时可见练太极拳、练瑜伽和跳广场舞的;而在岷江桥头和黄河大桥附近的湖边,一些中老年人的歌声、琴声和电子器乐声,更是引得人们纷纷驻足,这些自娱自乐、寓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人们,用歌声、琴声抒发着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追求。在黄河大桥附近的湖边,一位中年男子开皮卡运来全套相关设备,在车旁十分投入地用西洋管乐吹奏起《回家》等经典曲目,乐声在湖边荡漾。如今生活好了,爱锻炼、善休闲、爱艺术的人们,在旌湖两岸越聚越多。行走中所见的人中,一个特殊的小众群体令人肃然起敬:那就是旌湖的清洁卫士。春去冬来,不管炎炎夏日,还是风雨交加,湖面上都有环卫工人驾着小船,挥动双臂捞起湖中各类漂浮杂物。正是有了他们,才有旌湖的整洁和美丽。
不知从何时起,旌湖中的鸟儿渐渐多了起来。从最初种类单一的几拨野鸭,到如今包括白鹤、红嘴鸥等几十个品种、数以万计的鸟类大家族,其中尤以红嘴鸥的加盟,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从立冬到春分,无论阳光下,风雨中还是大雾天,只要有人投食,它们就会向人们奉献上千姿百态的才艺表演。岷江桥头,或报社生活区外伸向湖中的大露台外,旌湖西畔绵远街东口生命柱旁的湖边等地,都有极佳的观鸟平台,抢食的鸟儿们欢快地鸣叫着,有的比翼双飞,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在栏杆上“独立寒秋”,有的奔鸟食一飞冲天,真是千姿百态。这些来自西北、新疆、东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甚至北冰洋的候鸟,为德阳的冬季和春天增添了几多欢乐和亮丽的风景,难怪越来越多的市民用手机、相机,争相拍摄鸟儿们的可爱身影。现在,由于鸟儿们形成的景观,越来越多的德阳人成了爱鸟族、观鸟族、拍鸟族,观鸟爱鸟志愿者协会会员已达几千人之多,连成都、绵阳等地的观鸟协会和一些市民也闻讯专门驾车到德阳,观赏过去需到昆明等地才能见到的红嘴鸥等鸟类,一些人还在湖边架起“长枪短炮”,将鸟儿们的倩影拍进相机,放到网上,传向四面八方,鸟儿俨然已成了德阳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宣传名片。每当我走过观鸟路段,心中油然升起作为德阳人的幸福和自豪感。
说起旌湖的桥,不少市民都能如数家珍地叫出几座:彩虹桥、东桥、岷江桥、黄河路大桥、珠江路大桥、嘉陵江路大桥、沱江路大桥……还有岷江桥旁的闸桥、柳梢堰闸桥等等,关于桥的总数,有说七八座的,有说十来座的,而按我理解的旌湖现有范围,北起漓江路大桥,南至八角大桥,沿途迄今为止建成通行的大桥、闸桥,应该共有十二三座。我在环湖“半日游”中,每当途经或横穿过这些或长或短、宽窄不等、造型各具特色的桥时,都会深感一部建桥史,仿佛浓缩了德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想当初,德阳刚建市时,几乎只有一座东桥横在古老的绵远河上。那时,包括如今彩虹桥所在河段,夏天,人们也只能涉水通过。记得对于是否兴建彩虹桥曾有过争论。一次,笔者与几位省、市媒体记者会后随时任市委书记的李永寿同志走过湖边时,针对是否该建桥的争议,李书记以了解民意的口吻问大家:你们认为这里该不该建桥呢?当同仁们还在迟疑该怎样措辞时,年轻气盛的我便直统统地说:“肯定该修噻,好打通旌湖两岸的交通和城建发展嘛!”话刚出口,突然觉得自己的话太冲了,赶紧降低声调小声嘀咕补充解释说:那些认为修桥后带来的人流车流会影响旌湖宁静的人,咋不主张把市上的政治文化中心搬到东湖山上去呢?时隔二三十年,我还为自己当时竟在市委书记面前那样直言不讳感到后怕。幸好当时李书记听后不仅没责怪我,还微笑着点了点头。
不管怎样,后来彩虹桥硬是修起来了。在历届市领导班子的努力下,旌湖上的桥越修越好,越修越多,成了德阳城市建设和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而今环游旌湖,遥想建市后旌湖上第一座大桥--彩虹桥兴建的往事,我更加感到思想观念和重大决策的重要性,更加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旌湖上一座座大桥的兴建,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一座又一座横跨东西的大桥,已成为德阳的标志性建筑群落和城市景观。
穿城而过,长达16公里的旌湖不仅是我们的母亲河,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是德阳的城市“中轴线”,一座城市有这样水灵并一以贯之的“中轴线”,“中轴线”上有这样丰富的鸟类景观、有这样壮观的大桥飞架两岸,这即使在全国同级城市中,也十分罕见。大美的旌湖,是德阳独特的资源,是德阳亮丽的城市名片,是德阳人的宝贵财富和骄傲。
除了人、鸟、桥三绝,湖畔硬化的路、林立的楼、多姿的树,也是旌湖之美的时尚元素。
我的环湖游已过去好多日,但其情其景却不时浮现在眼前。以我50好几的年龄,一次又一次环绕旌湖步行达数十公里,好友不禁担心:太累人罗,身体吃得消不哦?我说,身体还吃得消,重要的是心里不仅不觉得累,反而感到愉快、幸福,甚至觉得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环游旌湖的所见所闻,那些充满活力的人,那些依恋德阳的鸟,那些通向四面八方的桥,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倍感亲切、美好。
诗人艾青曾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有人要问我为啥在旌湖边百走不厌,我的回答当然是:我对旌湖爱得深沉,我对第二故乡德阳充满深爱!
□樊 华
背上双肩包、带上饮用水,在旌湖两岸步行,已成我工作之余的必修课。最难忘的,当然要数两次环绕旌湖,一次在去年盛夏,另一次就在今年元旦前的数九寒天。每次都是早上6点来钟出发,下午1点过才回到家中。我的步行兼具散步和观景,时而驻足近看远望,时而停步用手机拍下一些镜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短途旅游中的“半日游”。一路走来,感慨颇多。感受最深的,是旌湖三绝:人、鸟、桥。
旌湖两岸,春夏秋冬,所见之人,当然要数锻炼身体的人最多,他们有的脚步匆匆,有的慢步前行,还有的连走带跳,也有拄着拐杖、甚至由家人用轮椅推着行进的。湖两岸,政府特意为市民兴建的健身步道、场地和购置的运动设施不断增多,随处可见打乒乓、打羽毛球或在单杠等体育器械上练得满头大汗的市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位顽强的老人,去年秋天常见他拄着拐杖,用近乎划圈似的步态在湖边艰难地行走,我猜测他很可能是中风后留下的后遗症。半年后,我惊喜地发现他已丢掉了拐杖,虽然仍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并不标准的走姿,但已能自行慢走。在石刻公园和南公园等处的湖边,不时可见练太极拳、练瑜伽和跳广场舞的;而在岷江桥头和黄河大桥附近的湖边,一些中老年人的歌声、琴声和电子器乐声,更是引得人们纷纷驻足,这些自娱自乐、寓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人们,用歌声、琴声抒发着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追求。在黄河大桥附近的湖边,一位中年男子开皮卡运来全套相关设备,在车旁十分投入地用西洋管乐吹奏起《回家》等经典曲目,乐声在湖边荡漾。如今生活好了,爱锻炼、善休闲、爱艺术的人们,在旌湖两岸越聚越多。行走中所见的人中,一个特殊的小众群体令人肃然起敬:那就是旌湖的清洁卫士。春去冬来,不管炎炎夏日,还是风雨交加,湖面上都有环卫工人驾着小船,挥动双臂捞起湖中各类漂浮杂物。正是有了他们,才有旌湖的整洁和美丽。
不知从何时起,旌湖中的鸟儿渐渐多了起来。从最初种类单一的几拨野鸭,到如今包括白鹤、红嘴鸥等几十个品种、数以万计的鸟类大家族,其中尤以红嘴鸥的加盟,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从立冬到春分,无论阳光下,风雨中还是大雾天,只要有人投食,它们就会向人们奉献上千姿百态的才艺表演。岷江桥头,或报社生活区外伸向湖中的大露台外,旌湖西畔绵远街东口生命柱旁的湖边等地,都有极佳的观鸟平台,抢食的鸟儿们欢快地鸣叫着,有的比翼双飞,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在栏杆上“独立寒秋”,有的奔鸟食一飞冲天,真是千姿百态。这些来自西北、新疆、东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甚至北冰洋的候鸟,为德阳的冬季和春天增添了几多欢乐和亮丽的风景,难怪越来越多的市民用手机、相机,争相拍摄鸟儿们的可爱身影。现在,由于鸟儿们形成的景观,越来越多的德阳人成了爱鸟族、观鸟族、拍鸟族,观鸟爱鸟志愿者协会会员已达几千人之多,连成都、绵阳等地的观鸟协会和一些市民也闻讯专门驾车到德阳,观赏过去需到昆明等地才能见到的红嘴鸥等鸟类,一些人还在湖边架起“长枪短炮”,将鸟儿们的倩影拍进相机,放到网上,传向四面八方,鸟儿俨然已成了德阳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宣传名片。每当我走过观鸟路段,心中油然升起作为德阳人的幸福和自豪感。
说起旌湖的桥,不少市民都能如数家珍地叫出几座:彩虹桥、东桥、岷江桥、黄河路大桥、珠江路大桥、嘉陵江路大桥、沱江路大桥……还有岷江桥旁的闸桥、柳梢堰闸桥等等,关于桥的总数,有说七八座的,有说十来座的,而按我理解的旌湖现有范围,北起漓江路大桥,南至八角大桥,沿途迄今为止建成通行的大桥、闸桥,应该共有十二三座。我在环湖“半日游”中,每当途经或横穿过这些或长或短、宽窄不等、造型各具特色的桥时,都会深感一部建桥史,仿佛浓缩了德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想当初,德阳刚建市时,几乎只有一座东桥横在古老的绵远河上。那时,包括如今彩虹桥所在河段,夏天,人们也只能涉水通过。记得对于是否兴建彩虹桥曾有过争论。一次,笔者与几位省、市媒体记者会后随时任市委书记的李永寿同志走过湖边时,针对是否该建桥的争议,李书记以了解民意的口吻问大家:你们认为这里该不该建桥呢?当同仁们还在迟疑该怎样措辞时,年轻气盛的我便直统统地说:“肯定该修噻,好打通旌湖两岸的交通和城建发展嘛!”话刚出口,突然觉得自己的话太冲了,赶紧降低声调小声嘀咕补充解释说:那些认为修桥后带来的人流车流会影响旌湖宁静的人,咋不主张把市上的政治文化中心搬到东湖山上去呢?时隔二三十年,我还为自己当时竟在市委书记面前那样直言不讳感到后怕。幸好当时李书记听后不仅没责怪我,还微笑着点了点头。
不管怎样,后来彩虹桥硬是修起来了。在历届市领导班子的努力下,旌湖上的桥越修越好,越修越多,成了德阳城市建设和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而今环游旌湖,遥想建市后旌湖上第一座大桥--彩虹桥兴建的往事,我更加感到思想观念和重大决策的重要性,更加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旌湖上一座座大桥的兴建,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一座又一座横跨东西的大桥,已成为德阳的标志性建筑群落和城市景观。
穿城而过,长达16公里的旌湖不仅是我们的母亲河,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是德阳的城市“中轴线”,一座城市有这样水灵并一以贯之的“中轴线”,“中轴线”上有这样丰富的鸟类景观、有这样壮观的大桥飞架两岸,这即使在全国同级城市中,也十分罕见。大美的旌湖,是德阳独特的资源,是德阳亮丽的城市名片,是德阳人的宝贵财富和骄傲。
除了人、鸟、桥三绝,湖畔硬化的路、林立的楼、多姿的树,也是旌湖之美的时尚元素。
我的环湖游已过去好多日,但其情其景却不时浮现在眼前。以我50好几的年龄,一次又一次环绕旌湖步行达数十公里,好友不禁担心:太累人罗,身体吃得消不哦?我说,身体还吃得消,重要的是心里不仅不觉得累,反而感到愉快、幸福,甚至觉得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环游旌湖的所见所闻,那些充满活力的人,那些依恋德阳的鸟,那些通向四面八方的桥,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倍感亲切、美好。
诗人艾青曾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有人要问我为啥在旌湖边百走不厌,我的回答当然是:我对旌湖爱得深沉,我对第二故乡德阳充满深爱!
新闻推荐
成德绵三地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省面积的7.8%,却集中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近七成左右的科研力量,以及一半以上的工业经济实体。作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科技经济怎样更紧密地结...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