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六大核心技术能力之——芯片
长虹自主知识产权PDP屏生产线
压缩机生产线
长虹的崛起是中国电子工业的奇迹。
2011年,长虹公司整体销售规模达到723亿元,同比增长近20%,连续三年实现跨百亿增长。中企联发布的数据显示,长虹在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提升至第141位,在制造业500强中提升至第65位,在电子百强中提升至第7位,在川企百强中重登第一位。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实现螺旋式上升。曾成功执掌通用电气19年,素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杰克·韦尔奇说,保持长久成功的企业都有相同点: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
创新正是长虹制胜之道。通过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长虹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的翘楚、电子信息行业的典范。凭着强大的创新能力,长虹正全面推进“千亿长虹”战略目标,从装配型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从纯制造业向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服务业转型,从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长虹董事长赵勇说:“创新才是长虹的DNA”。
A 战略创新:打造完整产业链 推动家电业转型
在国内家电企业中,长虹是唯一一家在黑电和白电领域实现了完整产业链布局的企业。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告诉记者:“在拥有了产业链后,我们能够控制成本的比重会大大增加,在沉淀了很多核心技术后,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和一些成熟的企业进行专利交换。”
在黑电领域,长虹建立了国内唯一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生产线,打破了我国彩电企业的“屏”颈。2007起,长虹开始本土建设等离子项目,实现了“屏+整机”的平板电视产业的垂直整合,大大提升了彩电工业的国家竞争力,成为我国彩电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一脚立足于等离子全产业链条的建设,另一脚长虹又迈向了液晶的关键零部件领域。2009年起,长虹与友达光电合作,实现了“整机+模组”的一体化设计制造,长虹也由此成为国内彩电行业上游布局最深的企业。
在白电领域,长虹通过资本运作,成功控股美菱电器和华意压缩。美菱电器拥有合肥、绵阳和景德镇三大冰箱制造基地,华意压缩机的销量则位居全球第二。对于长虹来说,掌握了压缩机,就相当于掌握了制冷家电的心脏。今年8月,华意压缩还完成了在西班牙收购全球第四大压缩机厂商,进一步完善了长虹在海外的白电产业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长虹还在产业链的最末端进行布局,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废旧家电处理企业,推动代表动脉的“产品市场流”和代表静脉的“资源再生流”有机结合,打造出独特的大循环经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优势已经让长虹尝到了甜头。阳丹说:“去年整个市场环境不好,长虹的优势体现出来,等离子电视成长虹最赚钱的业务。”而据了解,长虹冰箱业务也增长迅猛,成为长虹在海外市场表现最优异的业务。事实上,全产业链优势最大的甜头,是让长虹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而这也是我国家电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面对智能消费时代的需求,依托全产业链和核心关键技术,近两年来,长虹重点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家居标准和智能终端操作平台,以期构建一个互联互通互控、资源共享的家庭智能网络。在关键设备方面,重点突破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家庭终端,构建长虹智能家居系统。
为进一步完善智能产业生态链,2012年,长虹联合四川省内外26家院企发起成立了四川智能电视产业联盟,这也是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个产业联盟,在此基础上,长虹的智能电视产业生态环境构架基本形成。
B 技术创新:依托“核高基”重大科研专项 六大核心能力凸显
今年初,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长虹依托“十二五”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在电子信息产业一大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核高基”是当前一个新鲜而时髦的字眼,也是业界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的统称。
作为电子整机和国防装备的核心与灵魂,“核高基”被誉为国家级的“杀手锏”,运用于长虹的大尺寸平板电视显示驱动芯片、中国轩辕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平台、SoC芯片以及等离子显示屏工艺技术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长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面向“三网融合”新型数字家庭的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将全面推动传统电视产业的升级转型。长虹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可见一斑。
其实,在长虹内部一直有一个六大核心技术能力的说法,即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变频技术、可靠性技术等六大核心基础技术。借此,长虹构建起从前段关键器件到软件、芯片,再到终端的一体化技术创新能力。
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由长虹研发的我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oC(片上系统)芯片。通过SoC芯片研发,长虹形成包含算法、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完整研发体系。
在嵌入式软件设计方面,长虹拥有两支顶级专业嵌入式软件设计团队,软件平台及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础研究、系统集成和产品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嵌入式浏览器、数字家庭集成方案、移动多媒体产品解决方案等。
在工业设计方面,在基于用户需求的UCD设计理念指导下,长虹构建了以用户需求设计 (UCD)、工业设计 (ID)和互动体验界面设计 (UI)为基础的三大设计平台,成了核心的工业设计能力。截至目前,负责工业设计的长虹创新设计中心已累计获得专利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0余项。
在工程技术方面,长虹在新工艺、新材料和绿色先进制造三方面取得多项研发成果,如自主开发出高光及仿高光材料、滤光膜等涉及PDP、LCD及OLED的关键材料,建成国内首条废旧电视回收生产线等,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变频技术方面,长虹专门成立了长虹变频控制研究所,从事电控基础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如在直流变频驱动技术、模糊控制技术、互联网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研发和跟进;在白电电控平台技术的研发上,建立黑白家电通用技术研发平台,包括变频驱动技术平台、主控技术平台、空调内机控制平台等。
在可靠性技术方面,长虹是中国率先全面导入可靠性工程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家电业唯一导入可靠性工程的企业。通过可靠性工程体系的建设,构建了可靠性设计和分析平台、可靠性实验平台、可靠性软件测试平台、可靠性元器件平台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平台,极大地提升了长虹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产品的可靠性。
近两年,长虹共申请专利1545件,其中发明专利695件、实用新型专利422件、外观设计专利428件。其中,专利技术占新技术研发的比重超过85%,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98%以上。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前50强中,长虹集团排名第9位,并以592项发明专利领衔中西部企业入围。
C 管理创新:
规模化制造与精细化管理有机统一
掌握核心技术是我国家电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挺进的关键路径。而除了技术创新,长虹还不断摸索管理模式的创新。近年来,长虹建立了基于工业工程的先进制造体系,将信息化技术和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再造、管理改善、决策支持等工业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以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互相促进的方式,推动企业实现设计开发、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长虹认为,创新就是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创新的起点是消费者,终点是价值的产生。长虹的创新活动,必须依靠观念、机制和管理营造创新的土壤。
在3C融合的大趋势下,实现由传统的供应管理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精细化需求管理的转型成为中国家电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长虹的“三步走”策略有效解决了大规模制造与精细化管理之间的矛盾:第一步,变“火车头模式”为“联合舰队”,从线性向矩阵结构转变,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第二步,长虹依照产业关联度对产品线进行梳理,进一步明晰“责权利”,将属于同一产业链条、产业关联度高的子公司组成战略业务单元SBU,最大化发挥产业协同效应。第三步,做实SBU,实施以“大”管“小”。长虹从每个战略业务单元选出规模和效益更有优势、部门和人手比较充裕的子公司,由这个子公司来管理同一SBU的其他产业子公司。
长虹建立这种高效的“超导结构”,实现了各种经营要素的“无阻滞”流动,实现了企业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这种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面向市场的组织管理架构,更有利于各个战略单元业务体系的制定、执行和修正,实现了规模化制造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统一,进一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在技术管理上,长虹导入集成产品开发(IPD)、产品创新管理 (PIM)框架模型及项目经理负责制、技术联席会议以及成立公司技术委员会等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制度保障。
信息化技术手段也为长虹的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长虹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总体策略,这种“统一性”体现在旗下4大上市公司、60多个子公司身上,实现了核心信息系统平台资源的共享和基本管理制度的统一。
目前,长虹形成了以ERP、PDM为核心的完整制造业信息系统框架,实现了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全覆盖”。信息化建设打通企业供应与需求间的“墙”,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转,有效提升了长虹的组织和管理效率。
管理的创新成为长虹决胜未来的又一大核心竞争力。 本报采写
来源:《金融投资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51-0043 邮发代码 61-102征订:028-86968486
新闻推荐
杨雪本报讯(李慧莉记者杨雪)日前,生命人寿绵阳中支职场走进一位手举锦旗的客户,上面写着“信守承诺,理赔迅速”,引起了在场客户的围观,前台工作人员经过详细咨询才明白了原因。2011年3月28日,曾女士为女...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