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沧桑似酒。成立于1933年的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孕育了今天的绵阳职业技术学院。79年来,学校先后历经十几次合并分离、校名变更和校址迁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积淀了厚重的职业技术教育文化底蕴,为社会和建材行业培养了6万余名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许多校友成长为企业家、专家和行政领导。2001年,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也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辉煌历程。建院11年来,学院在上级教育、财政部门和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历史性机遇,坚持以科技城建设和行业发展为依托,以培养全面发展、适应职业岗位、具有“零适应期”特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求支持,以创新求突破,学院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2005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以来,积极接受国内外高职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努力争取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支持,获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学院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现已成为绵阳地区规模最大、专业门类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被省教育厅领导誉为地方政府举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典范。
专业贴近产业特色全国领先
“传承行业优势,融入科技城建设”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依据。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直属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原有专业围绕国家建材行业需求设置。划转绵阳市政府主办以来,主动跟踪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立足绵阳国家科技城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和全国建材行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适时对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现已发展到既有彰显建材行业特色的材料类优势专业群,又有足以服务于绵阳国家科技城支柱(重点)产业发展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旅游、财经、土建、艺术、公共事业、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群。目前,学院已开设普通高职专业50个(54个专业方向)。其中,材料工程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为国家示范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 “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材料类专业是全国领先的特色专业群。该专业群具有79年的办学历史;涵盖了水泥、玻璃、陶瓷、混凝土、节能环保材料、复合材料等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与实施、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等主要技术领域;专业群及其教学团队被四川省教育厅命名为 “省级精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32个,有“水泥中控操作室”、“玻璃中控操作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室21个和“粉体材料制备车间”、“玻璃深加工车间”、“陶瓷成型车间”、“复合材料成型车间”等7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绵阳站”。该专业群早在2001年就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率先进行了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凸显工学结合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与深南玻、拉法基瑞安水泥、中联水泥、白塔陶瓷等企业共同构建了“需求定向、工学交替、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创了项目化的“明确任务—引导学习—项目实施—验收评价”四步教学法。其改革成果先后被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借鉴,引领了全国同类院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79年来,材料类专业已有毕业生2万余人,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建材行业企业,多数已成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部分成为企业领军人物,如重庆海特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敖志平、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常务副总经理兼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印志松、广东佛山华亿热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华等。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有关精神,以促进教学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与长虹电子、九州科技、华晨汽车、中物院五所、中联水泥等企业的合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008年以来,学院坚持以全国建材行业和绵阳国家科技城“2+4”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要求确定人才培养内容、以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教学模式,校企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了“需求定向、工学交替、无缝对接”(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以企业为中心的模块式工学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做合一、工学交替的2.0+X+0.5”(电子信息技术专业)、“2+0.5+0.5”(建筑工程管理专业)、“1+X+Y”(旅游管理专业)等凸显各专业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开发特色教材42部。
其中,“以企业为中心的模块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具特色。该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圣维数控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与企业对岗位操作人员的连续性要求相结合起来,按照“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采用活模块、轮换制工学交替模式组织教学。以该专业同年级两个班为例: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校内进行相关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基本技能;在第四、五学期,把具有一定技能的二、三年级学生,分期分批轮换派往企业的生产岗位进行实践,保证企业的生产不断链,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实践教学和企业生产融为一体、有序进行。该模式自2007级开始实施以来,由于满足了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实习学生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保证了企业对岗位操作人员的个性化和连续性的需要。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学生在获得报酬的同时,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学院在突破办学资源不足的瓶颈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如:2009年,在中物院五所某车间实训的2007级学生,与师傅共同完成数控铣削零件加工590种共12000余件、数控车削零件加工1280种共16000余件,总体提高产量50%。20%的学生获得了高级工证书,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均明显提升。其中,部分学生2009年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四川赛区特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0年又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部分学生参加2010年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荣获四川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取得技师或高级工证书。
共建实训基地强化技能培养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引企入校、移校进企、校企共建”的指导思想,在实践教学方面实现了以企业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教学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院与绵阳恒弘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欣立伟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依托“数控实训车间”、“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车间”等校内实训基地共建了集生产、教学于一体的“校中厂”,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学院与中物院五所、绵阳市精一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以“实训学生顶岗生产、工人技师顶岗教学”的模式,边生产、边教学,建立“厂中校”。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教学以真实生产为背景,实现了“实训出产品”,强化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院本着“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2008年以来,组织学生300余人次参加了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59人次获国家级竞赛奖励,58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2009年12月,学院“自信元素队”设计制作的多功能钟秤荣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2010年6月,学院轻舟队荣获首届全国水泥轻舟赛团体第二名、男子单项第二名、女子单项第二名、水上竞技第二名和船体最佳创新奖等五项殊荣;2010年8月,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学生王智、汤小龙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总决赛中,分获“JAVA软件开发”和“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二等奖;2010年12月,该院艺术系学生刘琴的家具设计作品《清忆之影》荣获“华人创新奖——2010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大赛”银奖;2011年10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上,该院信息工程系学生张先强、王伟、敬天兵的参赛项目“帆板转角控制系统”荣获二等奖;2012年5月,该院计算机科学系学生陈杰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上荣获 “JAVA软件开发”高职高专组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012年5月,该院管理工程系学生胡冰青、苏永彬荣获第四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三等奖;2012年5月,该院人文科学系学生张梦迪荣获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总决赛英语专业组三等奖;2012年6月,该院建筑工程系学生唐芃菲、郭丽、李鑫在全国首届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大赛上荣获个人赛二等奖和团体赛二等奖,等等。
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就业质量
建院以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学生培养目标锁定在“能力为本+综合素质”,以课堂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重要载体,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学院将“教书育人”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较早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常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学院经常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开展学雷锋、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近几年来,注重通过共建服务基地等形式,致力把活动推向机制化、常态化、长期化;从新生进校到学生就业,学院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伴随始终;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为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和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正是由于学生综合素质高,职业技能过硬,广大毕业生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近几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中材料类、机电类、信息类等专业毕业生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部分专业毕业生需要企业提前1年以上预订。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仍然逆势而上,达到98.5%,2010年、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专业对口率达到82%,首次就业企业的稳定率达到85%。毕业生广泛分布于中国建材、中联水泥、长虹电子、九州电器、华晨汽车等知名大中型企业中,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学院连续多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目前正面临着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黄金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有鉴于此,学院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点落实三件大事:一是实施“8138”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即预计用五年时间,投资1000万元,建成8个特色专业,建成100门院级及以上精品开放课程,培养30个院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建成8个以上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性实训基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进行。二是抓国家、省级重大项目,提升建设层次。即全面启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确保“软件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的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加快实施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抓好“中德职教比较试验”项目,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三是积极贯彻“上下贯通横辐射”的工作思路,探索搭建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即向上与西南科技大学积极合作,沟通培养专业学士的机制和途径;向下与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紧密合作,融通中高职培育体系,构建高职和普通高中劳动技术等技能课程互通的平台;发挥国家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绵阳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探索职业人才培养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各层次的上下贯通。
学院将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在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等各方面持续给力,切实深化国家示范建设,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力争形成西部建材行业和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高端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区域政校企研、校企深度融合、广泛技术开发和服务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城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综合服务基地,行业、区域中高职教育改革协调发展示范基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基地,将学院打造成以工科为主、多类专业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的区域和行业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国家示范高职院校。
(曹武军 夏令)
录取规则
1、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和纪律;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
2、学院在四川省实行跨批次录取(即分别在专科一批和专科二批两个批次投放专业计划),其它省(市、区)则按当地教育考试院或省级招办的安排参加相应批次的录取。
3、录取时,进档考生须按照我院第一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并录取;第一志愿无法满额的,按第二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并按此方式录取满额为止。
4、专业确定按照考生第一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专业志愿不满额的,如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将由学校按分数调剂到相应专业。高考成绩无法满足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又不服从专业调剂,作退档处理。
5、艺术类专业只限于四川省内招生,在文化、专业均符合规定要求的前提下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录满为止。
6、在第一志愿未满额的前提下,不拒绝非第一志愿的高分考生,并严格按各生源省投档原则录取。
7、各专业招收男女比例:不限。
8、身体健康: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鉴于酒店管理、文秘专业的职业特性及就业要求,建议男生身高低于1.68米,女生低于1.58米的考生慎报上述专业。
9、录取时,应、往届考生和同等学历考生一视同仁。
10、助学制度:学院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学院奖学金;贫困学生按规定可申请助学贷款。
11、按志愿录取的考生原则上不允许退档。
12、学费严格按省市物价局规定收费。
新闻推荐
经开区统规联建居民点(除城南新区外)未完善基础设施BT建设项目招商公告
经开区统规联建居民点(除城南新区外)未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区经济发展局函〔2012〕1号文批复立项,现采取BT模式进行建设。现邀请符合条件的投资人参加本项目公开招商,项目情况和投资报名条件公告如...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