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绵阳市关系教育的民生工程逐一实施,惠及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都有书读,全市没有出现一名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学生。日前,记者从市教育体育局获悉,截至6月30日,全市为104000名贫困学生补助了寄宿生活费;给予29875名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1至2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资助。
“两免一补”政策 惠及104000名贫困孩子
罗宇是小枧沟镇大河村人,父母没有工作,且身体不好,家中经济十分困难。然而,罗宇却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辍学。“现在国家富强了,孩子读书也不交钱了,感谢政府对我们的无私帮助。”他的父母说。据了解,小枧沟镇初级中学共有学生869名,所有学生都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其中还有325名家庭贫困学生免除了作业本费。不仅如此,该校还减免了12名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学生每月300元的生活费。
就读于涪城区关帝中学的罗英,说起国家的教育助学政策,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她说:“我能坐在教室里读书,这些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资助,感谢叔叔、阿姨的帮助。”前些年,罗英的母亲生病,为给母亲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十分贫寒。今年春季开学,罗英不仅没有缴学杂费、教科书费,还领到了教育部门发给她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625元。
据悉,今年上半年,绵阳市继续强力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做到“应免尽免”;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做到“应补尽补”。这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让百姓的教育支出大幅减少。截至6月30日,绵阳市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人数达104000人,全市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
政府资助上职校 29875人得到实惠
游仙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姚锐家中十分贫寒,年迈的爷爷、奶奶常年生病需要吃药,家中经济来源就靠几亩地和父母打工来维持,父母已没钱再供养他上学。游仙职业教育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后,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为他发放了国家资助款,并为他减免了学费。当姚锐手捧沉甸甸的一摞钱时,泪水终于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他说:“感谢政府对我的帮助,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所有人对我的期望。”
来自涪城区的陈晓燕从小父母双亡,由爷爷、奶奶一手拉扯大,全家人靠吃低保生活。她说:“没有政府的资助,我就不可能顺利完成中职学业,在今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大专。我一定会认真学习,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将来找份好工作,报效国家,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
近年来,游仙职业教育中心为了保证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落实,建立了严格的资助管理制度,编印了学生资助宣传资料。学校资助办对每一位学生的学籍一一清查核实,确定了资助范围、资助对象,确保了国家资助和减免学费对象真正是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确保了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金按时足额发放到每个受助学生手中。
据介绍,截至6月底,绵阳市给予29875名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1至2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资助。
关爱农民工子女 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7月7日是今年暑假生活的第一天。这一天,由绵阳志愿者总队、涪城区文明办、绵阳一元爱心协会联合主办的2012“童缘”夏令营在涪城区吴家镇博爱中学拉开帷幕。从即日起,来自杨家、玉皇的90多名留守孩子将在这里度过10天的夏令营生活。采访中,不少留守孩子说:“今天我们过得很开心、快乐,谢谢叔叔、阿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爸爸、妈妈你们不要担心我们,有这么多叔叔、阿姨的关爱,请你们安心工作吧。”
在游仙区云凤乡,来自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免费师范生志愿者们也在这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志愿者们给云凤乡的留守孩子带去了爱心礼物,还开展趣味运动会。在活动现场,留守孩子文鑫皓表演的街舞,赢得了大家的喝彩,而志愿者们表演的儿童舞蹈,让在场的留守孩子笑弯了腰。趣味运动会结束后,西南大学的师生来到部分留守孩子家中,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孩子们独立、坚强、乐观的精神状态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西南大学的师生。
云凤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乡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孩子多数由爷爷、奶奶照看。一到暑假,这些留守孩子不是看电视,就是四处玩耍。这次,西南大学开展的情牵云凤留守孩子活动,无疑让这些留守孩子变得懂事了。
据悉,今年以来,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团市委招募1.3万人组建了150多支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队伍,结对关爱农民工子女7万余名,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服务24万人次;全市共建成关爱农民工子女“三位一体”活动阵地9处。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16)日,中国移动绵阳分公司值守“政风行风热线”,就市民关心的移动入网实名制、取消垃圾短信、V网收费、防止电话诈骗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一市民咨询:你们一直说拨打10086是免...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