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明
■报告原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事业与产业并重,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繁荣文化经济,打造文化事业领先区、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创作示范区。
■焦点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如何进一步发展绵阳市文化经济,加速建设西部文化强市?在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
■代表热议
挖掘优势资源 壮大文化产业
汪敏代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绵阳市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着力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李静代表:绵阳市应充分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不断丰富绵阳文化内涵。同时,要动员各方之力,管好用好在灾后重建中全面提升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服务群众;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多元投入,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创作发展,以形成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引领文化事业发展,引进有知名品牌的企业、集团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
王雄代表:作为绵阳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盐亭具有丰富的嫘祖文化资源。近年来该县着力打造以嫘祖文化为龙头的旅游品牌,基本确立了“华夏母亲之都,嫘祖故里盐亭”的旅游形象,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建议将嫘祖文化开发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将嫘祖故里打造成全国文化旅游的热点。
依托特色项目 做强文化品牌
安忠瑶代表: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绵阳市要加快打造一批地标性的历史文化街景,并对这些文化街景项目进行包装,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同时,要加强文化遗址保护,政府要逐年具体规划,并采取措施,对现有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扶持,在现有项目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做到以项目养项目,这样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蒋淑梅代表:从《大北川》到方言话剧《咱们的牛校长》,从川调歌舞剧《黄颜色·绿颜色》到音乐剧《七彩云朵》……这些优秀作品都可以进行再包装,做成大品牌,形成文化产业链。
冯小涓代表:创作《唐山大地震》,是一件事业;把它拍成电影,则是一个产业。两者的收入天壤之别。我们在建设文化强市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绵阳市的实际,狠下功夫,深入进行调研。同时,要大力引进人才、资金和项目。
培养优秀人才 推动文化发展
汪敏代表:绵阳市灾后重建中文化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得很好。但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少文化专干。绵阳市应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招聘优秀人才,激活人才潜能,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人才队伍。
安忠瑶代表:应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优秀人才、紧缺文化人才。同时,通过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等,加大对文艺、新闻等重点人才的招考引进,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卿厚明代表:绵阳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文化产业经营者。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队伍。
新闻推荐
绵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2012年4月26日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绵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查了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莫亚林所作的《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