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当金灿灿的奖章挂在绵阳市第六届四川省道德模范获得者的胸前时,我们由衷地为他们的美德行为致敬!为他们标示出“情暖天府德耀四川”的精神高度、树起奋进绵阳的精神标杆喝彩!
道德模范是时代的楷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典型和引领。张信威、崔荫森、张巧,这些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生活在我们身边,平凡又普通。有的在近60年的工作生涯中,“哪里需要去哪里,干一项精一项”;有的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母亲;有的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回到乡镇从事孝老敬老事业。他们用平凡中显现的非凡、细微处体现的伟大、点滴中展现的崇高,给我们一次次精神与道德的洗礼。他们是这座城市文明的标尺、道德的楷模、大爱的使者。
践行道德模范精神,需与榜样同行。当下,无论是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还是全面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都需要一种凝聚人心的向上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道德力量。而道德模范身上体现出爱心助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一心为公、鞠躬尽瘁的优秀品质,正是这种向上精神和道德力量的集中体现。以典型引路,与榜样同行,必将激励带动更多人见贤思齐、争当先进。
践行道德模范精神,需从自身做起。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蕴含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巨大能量。我们每一个岗位都有向善向上的平台。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努力提高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让更多的善意善行成为一抹抹道德阳光温暖人间,成为一滴滴文明雨露滋润社会。
第六届四川省敬业奉献模范张信威——
做永不止步的科技尖兵
□本报记者郭若雪/文赖杰/图
在近6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根据国家需要,不断转换研究领域,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埋首于核武器、高技术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基础研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始终干一项精一项,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就是第六届四川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张信威。
11月13日,在接受市委书记刘超会见后,张信威面对荣誉,表现得从容、淡定。他告诉记者:“荣誉是肯定、是认可,但对我而言,不管有没有这个荣誉,我都会继续工作,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我愿意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余热。”
1960年,张信威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单位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他靠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在单位脱颖而出,不久便独立承担科研任务。
在担任科研组长时,他经常24小时倒班连轴转。在大量的理论模拟基础之上,张信威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具有强抗干扰能力的核武器小型化理论原理和结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被确定为核试验的工作模型,为我国核武器小型化物理原理研究和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石。
1986年,根据组织安排,张信威转向高技术研究,从事国家高技术某主题总体研究和论证。他的研究对象从地面延伸到太空,一系列新知识需要学习和补充。为了更快更好地学习,张信威总带着一大包资料,方便随时随地翻看。通过不懈努力,张信威率先在全球该研究领域提出“瑞利信标”概念,并对信标建立做了大量重要基础性工作。
1996年,他再次转换研究领域,参加国家攀登计划中“计算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及应用”研究工作。他创新性地率先使用计算代替实验手段,以第一性原理计算方式对材料性质进行研究。与他人合作,开展贮氢金属与氢及氢同位素的相互作用、氢的吸放动力学、碳60及其掺杂第一性原理等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完成有关系列理论计算。
最近十几年来,张信威又开始致力于没有传统理论支撑的异常核聚变实验和理论研究。他广泛调研,亲自上加速器做实验,首先推出小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并在国内外异常核聚变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明确表述小氢原子模型。目前,此项研究在张信威的努力下已取得重大进展。
忠诚勤勉,将事业做到极致,将平凡化作传奇。如今,张信威虽然已81岁高龄,但他每天提着一个塞满资料的包搭乘上班班车,一头扎入办公室,晚上10点后才返家,除了过年休息一两天之外,从来不休节假日。他先后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事科学研究,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就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这三点缺一不可。”张信威告诉记者。
第六届四川省孝老爱亲模范崔荫森——
八旬老人诠释“孝心与责任”
□本报记者彭雪/文赖杰/图
面对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母亲,把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诠释得淋漓尽致;面对久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他就是江油市含增镇长城新村年过八旬的崔荫森。
多年来,照料母亲和妻子起居,几乎成为崔荫森生活的全部。几十年如一日,他用孝心和担当演绎了一段敬老爱亲的感人故事。
30多年前,崔荫森的母亲双目失明,后又跌倒将股骨摔断,从此瘫痪在床。长时间卧床,使其母亲生物钟紊乱,一夜得起来好几次,崔荫森用感天动地的孝心深情诠释为人子女的义务。1993年,崔荫森的妻子患上白内障,虽然置换了人工晶体,但还是在2008年失明,后来腰椎压缩性骨折,逐渐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照顾两位病患亲人的重担,抚育两个女儿的责任,全部压在了崔荫森肩上。
每天早上7点半,崔荫森准时起床,先给母亲洗脸、翻身、擦身,再帮妻子穿衣、洗漱、梳头,然后做饭。随着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喂饭害怕烫着噎着,吃一顿饭需要20多分钟。有时饭冷了,还要再热。等母亲和妻子吃完,崔荫森的饭菜也凉了。匆匆吃上几口饭,安顿好她们,他就提着菜篮出门,去准备当天的食材。
天气晴好时,崔荫森会一步一步地将母亲和妻子或背或扶到楼下,透透气、吹吹风,和邻居们聊聊天,与母亲、妻子共忆过去快乐美好的时光。每天晚上,他都会给母亲按摩腿部,防止腿脚萎缩。在他的悉心照顾下,卧床的母亲身上清清爽爽,肌肉没有萎缩,没生过一次褥疮,房间干净整洁。
为方便照顾母亲和妻子,崔荫森把母亲和妻子的床安置在同一间房里,他睡在两张床中间。常常前半夜照顾母亲,后半夜照顾妻子,每天晚上睡不到3个小时。为了省下钱来给母亲和妻子看病、补充营养,崔荫森学会了做面条、包子和饺子。根据母亲和妻子的喜好,崔荫森每次都要做两种饺子,蒸饺给母亲吃,煮饺给妻子吃。
孩子们长大后见父亲太辛苦,劝他请保姆照顾。他说:“保姆不会像我这么细致地照顾她们。我照顾了几十年,知道怎么做才能照顾好她们。”崔荫森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赞美,他摆摆手说:“作为儿子和丈夫,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两年前,崔荫森母亲去世时,已104岁高寿。
在崔荫森的言传身教下,家里的小辈耳濡目染,每到周末或节日,他的女儿、孙女都会回家,帮着做家务,减轻他的负担。随着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入选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榜”“四川好人”等荣誉纷至沓来,崔荫森有了更多责任感。“我现在不仅要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情,还要带动更多的家庭走向文明。”如今,崔荫森经常到社区、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去宣讲,用良好家风引领倡导文明新风尚。
第六届四川省诚实守信模范张巧——
盛开在敬老院的“太阳花”
□本报记者郭若雪/文赖杰/图
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回到乡镇从事孝老敬老事业,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和关怀,努力营造老人安享晚年的温馨家园,被老人们誉为“好女儿”。她就是第六届四川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江油市义新敬老院院长张巧。
太阳花是张巧最喜欢的花,因为它总是向着阳光绽放,看见太阳花就仿佛看见了阳光、看见了希望。张巧正是那一朵盛开在义新敬老院的“太阳花”。
2011年底,义新乡公开招聘敬老院院长,“80后”女大学生张巧报名竞聘。因为大学生身份的优势,再加上演讲时的创新思路,张巧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敬老院的老人脾气倔强,她一个姑娘家,能行吗?”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张巧并没放在心上:“我只想为孝老敬老事业作出点贡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2年元旦,张巧在敬老院上班的第一天,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安装敬老院门口的两个大灯,她在瑟瑟寒风中忙碌一天,没人给她倒一杯热水、递一个凳子,甚至吃午饭也没人叫她。但这并没有让张巧轻易放弃,“既然大家都不理我,那我就去理他们。”拿着名单,张巧敲响了老人们的寝室门。“一次不理我,我就去第二次,你带着笑脸去,老人也不会故意板着脸对你。”张巧说。
为进一步加强与老人们的沟通,张巧前往老人们原来生活的村组,仔细查阅档案,了解老人的过去,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她还在敬老院创立了“院民自治”,将敬老院变成老人的乐园,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2013年夏天,冯大爷突发脑溢血,张巧和院内工作人员即刻赶往医院。得知老人的情形非常危险,得马上联系其亲属。张巧记不清打了多少个电话,但老人的亲属都以“忙”为由推脱了。最后,老人遗憾离世,这件事对张巧的触动很大:“亲情原来是这样奢侈的东西。”她暗下决心,老人亲属们不给的,自己给;旁人不愿接受的,自己接受。
她在工作笔记中这样写道:院长一职给予了我太大的信任和责任,只有让老人们没有孤独感、冷落感和焦虑感,自己才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人!张巧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连租带借整合了敬老院周边70多亩土地,并根据老人们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划分为种植组、养殖组、生活组、护理组、安全组、清洁组,让老人们在敬老院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敬老院的地里有了菜、圈里有了猪、堰塘有了鱼,满院子花花草草,老人们的生活充实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敬老院越来越像一个家了。
冬去春来,义新敬老院的老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他们在张巧编织的“花园里”变观念、变想法、变脾气,个个成了讲文明、说团结、道奉献的“老年主角”。而一直不变的,是张巧爱老敬老的那份执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元松文/图)连日来,江油市武都镇居民对7日深夜发生的一起车祸议论纷纷。10日,记者来到武都镇圌山大桥西头,发现路...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