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泽铣(绵阳)
三年前,江油市川剧团在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中,演出川剧传统折子戏《骂鸡新编》,获得团体银奖;主演曾晓梅获优秀演员奖。多年来,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每次下乡演出,都要带上《王婆骂鸡》。团长周永秀说,今年夏天,在平武县境内演出不到一个月,就演出80场《王婆骂鸡》,每场观众爆满。而今戏曲不大景气,《王婆骂鸡》却在农村走红,深受农民欢迎,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题材选得好,选材是剧本创作的第一道工序。诗人歌德指出:“戏剧创作最重要的是题材”,“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曾经流行一种说法:题材选对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在折子戏创作中,我以为目前常见的选材不当:一是贪大求重;二是追风赶潮;三是容量不足;四是缺乏戏剧性。《王婆骂鸡》剧情很简单。王婆婆养了一群鸡,有一天一只大红公鸡不见了,她发现希二嫂的房后有一堆鸡毛和蒜皮,就认定是希二嫂偷杀吃了,于是骂了起来;后来又发现希二嫂家锅里在炖什么,闻到香味,更加坚定是希二嫂杀了,骂得更凶。希二嫂也不示弱,拒不承认,直到邻居王伯伯出场说大红公鸡飞到了他家屋里,她又看到希二嫂家锅里炖的是鸭子,王婆婆才知道骂错了,终于道歉和好,提高了认识。千百年来,尤其是困难时期,在农村偷鸡摸狗、相互猜疑,引发纠纷是常事,这一陋习至今还有残存。这样的题材很接地气,贴近生活,找准了这个“骂鸡”的戏核,很有社会意义。我也看到,有的戏,创作队伍华丽、资金也很充足,演出后没有什么反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题材不当。
其次,巧用误会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是戏曲的一条定律。老舍就说过:“写戏须先找矛盾和冲突,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他创作的《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就设计了很多矛盾去展开冲突,所以“有戏”。折子戏的时空限制很严,尽快展开冲突更为重要。冲突要有一定社会意义,又不能虚假,还要有戏曲特征。
《王婆骂鸡》选择的是误会法。很多戏曲用误会法成为名著。误会法很多,意象误会、谐音误会等都可,《王婆骂鸡》用的判断误会。王婆婆有两次判断,都是误会,由此引发两次戏曲冲突;而每次冲突,都很自然,容易入戏,产生悬念,观众渴望往下看,诱导性强。
再者,戏剧是语言的艺术。这种艺术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生动、诙谐、风趣,能使观众笑得前俯后仰,乐在其中。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戏曲语言是阐明主题、描绘冲突、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它是剧本的基本材料。戏曲语言分为典雅美和通俗美。典雅美就是要诗化,例如,魏明伦的《巴山秀才》《夕照祁山》《潘金莲》等作品,唱词典雅,如同一首首格律工整的抒情诗,感情激荡,文采飞扬。《王婆骂鸡》的语言用的通俗美,这在地方戏中比典雅美更重要。清代大戏剧家李渔说:“曲文之词采,比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因为观众到剧场看戏,不能像读诗文那样反复玩味,而要一听就能明白。
《王婆骂鸡》用了大量歇后语和民间方言。例如,王婆婆骂希二嫂是城隍娘娘有喜—心怀鬼胎;希二嫂答道,那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王婆婆骂希二嫂是口袋里装茄子—叽哩咕噜,希二嫂说她是半天云里挂口袋—装疯……
《王婆骂鸡》来自民间,熟悉江湖。王婆婆历数了二十多个行业的人偷吃她的鸡的后果,骂得花梢;希二嫂也一一作答,答得幽默。例如:王婆婆:医生偷吃了我的鸡,寒病当成摆子医;希二嫂:医生吃了你的鸡,赛过华陀成名医。王婆婆:读书人偷吃我的鸡,一辈子功名考不起。希二嫂:读书人吃了你的鸡,考上状元得第一……两人长篇对唱,有滋有味。结尾也不落套,王婆婆知错道歉说:我这是人老颠东,树老心空,抱鸡婆老了栽倒冲。最后达成共识: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王婆婆为表诚意要杀鸡请客,问大家来不来?全场观众一声吼“来!”互动效果特好。《王婆骂鸡》是天青苑川剧团的保留戏目,久演不衰,名传西蜀。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戏曲呈现多元化。无论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传统戏,戏曲的本体还是写意,加强它的审美功能和精品意识,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是必由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有斌记者陈元松)日前,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被告人翁某某涉嫌盗窃、诈骗一案在江油市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公开开庭...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