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绕不过的问题,而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更是有所缺失且不易补,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农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自己数年来的从教经验,从农村实际出发,从以下几点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首先,学习态度和习惯是语文学习的必要前提,自由态度端正才能更好地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的养成教育,是优秀成绩的保证,是语文教学乃至所有教学的基础。我们要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进行规范。比如标准的三姿,流利准确地普通话,规范的书写,良好的品德……都是我们在平常和学生在一起对他们必有的约束。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读写占大部分,对于读写,教师应以身作则,由教师本身出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将正确规范的姿势刻入学生的脑中,不断的在其读写的过程中加以纠正,强化。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二、帮助孩子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其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让他们建立起自信,找到最好的自己,从而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由此才能有更好地沟通,有更大的进步。“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这句话选自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句朴素的教育名言,让我们铭记自信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当然,自信不等于自大,只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展现自己。一个人有了自信,就可以找到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从而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而创造出的斑斓,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从平时的课堂积极发言就明显看得出来。
三、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王”字型,燕子形,蝴蝶形,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四、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才会有把韭菜和小麦、稻穗和麦穗分不清楚的笑话。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农村学生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往上,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做个“懒”老师说半截话
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多年未变,近年来才逐步改变,但对于农村教育,在老师给孩子们机会畅所欲言的时候却反而鸦雀无声,老师们也渐渐放弃,又回归“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我慢慢尝试,做个说半截话、慢说话、少说话的“懒”老师,孩子的思路得到引导,语言有了组织的时间,也有代替老师的机会,慢慢地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也得到多方面提升。
以上是本人多年从教的一些不成熟看法,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立足农村教育,树立构建大语文的思想,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加高效的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江油市永胜镇中心小学王洪欣)
新闻推荐
凉山州党政代表团来绵参观考察共同推动两地繁荣发展林书成率队 彭宇行刘超付康出席相关活动
本报讯(记者葛永坤李志豪)9月4日至6日,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率凉山州党政代表团来绵参观考察,对接重大项目、深化产业互动,进一步推动绵凉合作向纵深发展。市委书记彭宇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超,市委副书...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