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元松文/图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这是李白赞咏江油窦圌山的诗句。窦圌山山顶有三座刀砍斧劈、直插云霄的奇峰,奇峰之间的“圌岭飞桥”被誉为古江油八景之一。
2015年,窦圌山“铁索飞渡”被列入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近七旬的“飞人”杨海平成为这门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多岁铁索桥仍在经常上演“铁索飞渡”
窦圌山与武都镇隔涪江相望,山顶有“问月”“飞仙”“神斧”三座石峰拔地而起,高约70米,相距约30米,好似鼎足朝天。三峰之中,仅有问月峰有崎岖小道蜿蜒而上,其它两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无路可通。三座奇峰之间仅以上下两根铁索相连,问月峰与飞仙峰之间的铁索最长,约30米。该铁索悬于深谷之上,山风劲吹,左右摇晃,相当惊险。因而,铁索桥头题有“飞仙可渡”四字。
据《江油县志》记载:早在唐代,窦圌三峰就以绳索相连,最初是用“笮索”(竹绳),后来改用铜链,到了清代雍正五年才换成铁链,称为“铁索桥”,供“飞人”跨越深谷时手攀、足踏。两根铁索虽经200多年日晒雨淋,但至今仍未生锈。2008年“5·12”地震中,铁索断裂,但事后很快得以修复。
1969年,窦圌山铁索桥曾被毁,垂悬在问月峰的绝壁上。直到1978年,窦圌山启动旅游开发,才重新将铁索桥架好。当时,50岁的还俗武僧常聪和尚是“铁索飞渡”技艺的唯一传人,经常代游客携香烛、供品过铁索桥到对面飞仙峰和神斧峰的庙宇去敬香祈福。
如今,“铁索飞渡”绝技依然在天天上演。这位“飞人”名叫杨海平,生于1949年,家住窦圌山下的江油市武都镇圌山村。杨海平从小喜欢舞枪弄棒,经常跟村里的另外两个伙伴攀登窦圌山游玩。他们看见常聪和尚走铁索如履平地,心生敬慕,就开始“缠”着常聪和尚学走铁索桥。常聪和尚也欣然应允,在他手把手地教授下,这三个小青年经过刻苦训练,都学会了“铁索飞渡”绝技。1994年夏,中央电视台到窦圌山拍摄“铁索飞渡”专题片《窦圌山惊魂》。节目播出后,“铁索飞渡”广为世人知晓,被誉为“华夏一绝”。
“后来,我的两位师兄弟中,一人在表演时不幸坠落遇难,另一人也‘金盆洗手\’外出打工。”杨海平说,经过这两次变故后,他在家休整了有一年多时间,“当年为了维持全家老小生计,我最后还是决定继续干下去。”
武术搬上铁索桥当代“飞人”震撼八方观众
“铁索飞渡之所以被誉为绝技,并非是身强力壮胆子大就能胜任,而是必须得掌握一套本领,否则一旦失误就会酿成悲剧!”说起自己的这门绝技,杨海平言语中有自豪,而更多的是谨慎。
窦圌山铁索桥构造极为简单,仅以上下两根铁链固定于峰顶的铁桩上,下面一根铁索粗而扁平、环环相扣,宽不足20厘米。上面一根铁索较细,用以表演者扶手。
“带病带伤绝对不得上铁索,情绪不好也不能上。”杨海平说,展示“铁索飞渡”,表演者的心态和情绪非常重要。此外,刮风、打雷、下雨和降雪等天气也都不适宜表演。
首先,是准备工作。每次表演之前,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热身训练,保持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体能,确保表演发挥最佳状态。然后,伸出一只手拽住上面那根铁索,一只脚踩住下面的铁索,来回使劲晃几下,确认铁索安全后,再将系在腰间的保险绳牢牢地锁扣在与扶手铁索平行的一根钢丝绳上。
接下来,开始正式表演。由于山高谷深,即便是晴朗的天气,贯穿深谷的风也很大,上下两根铁索总是晃荡不停。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双脚必须始终横向紧扣铁索,一步步匀速挪动,并且要始终保持身体重心平衡。特别是行进到铁索桥中间位置时,重心平衡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上下两根铁索大开大合,导致表演者的双手、双足难以攀住铁索,极有可能发生坠落。
经过多年的历练,走铁索对杨海平来说早已如履平地,但他的心里并不满足,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实“铁索飞渡”绝技。经多番考量,他决定试着把自己曾经练习的武术招式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充实铁索飞渡的内涵,而且也增强了观赏性。”从那以后,杨海平便利用一招一式开始探索、尝试。经过多年摸索,他在原有“铁索飞渡”绝技的基础上,独创了便于在铁索上表演的“雄鹰展翅”“倒挂金钩”“金鸡独立”“空翻筋斗”“仙人指路”“白鹤亮翅”“韦驮献杵”“童子拜观音”“苏秦背剑”等一系列惊险、刺激动作,并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随着“铁索飞渡”绝技的越发成熟,杨海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被誉为当代“飞人”。
让儿女继承绝技当“飞人”渴望建铁索文化村
一晃20多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海平已明显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他的妻子好几次劝他别干了,可他却说:“游客们千里迢迢到窦圌山来,就是为了看我的‘铁索飞渡\’,我不表演岂不是让人家白跑一趟?”因此,杨海平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坚持表演“铁索飞渡”,一直到自己攀不上铁索桥那一天为止。
这期间,还有一段励志的插曲。为了鞭策一对儿女,杨海平曾狠心将他们“逼”上了铁索练习。尤其是女儿杨力,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吸引市内外众多媒体关注,一时间“女飞人”声名远播。让杨海平感到欣慰的是,当年“逼”儿女上铁索,不仅磨砺了两个孩子的意志,而且还使“铁索飞渡”这门绝技后继有人。
2015年,窦圌山“铁索飞渡”被列为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杨海平理所当然成为当代传承人。如今,杨海平的两个儿女都熟练掌握了“铁索飞渡”绝技,不过儿子杨朝目前在北川某景区上班从事营销管理,而女儿也即将结婚。“我真心希望两个孩子能够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杨海平说。
杨海平有一个梦想,就是建成集铁索表演、文化体验、展馆陈列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铁索表演文化村,通过传统文化、生态美景与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将“铁索飞渡”的前世今生展示给后人,让这门绝技传承下去,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杨海平正带领全家人积攒资金,如走铁索桥那样,一步步为实现宏伟的愿景而努力……
新闻推荐
上半年137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 绵阳市召开大气环境质量预警约谈会
本报讯(记者胥江)昨(20)日,绵阳市召开全市大气环境质量预警约谈会议,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报了绵阳市今年大气目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副市长罗蒙出席会议并讲话,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