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祖明远
10月22日,江油市西屏镇来了一批俄罗斯客人,他们考察的目标是年加工1000万只的獭兔屠宰项目。自2013年与俄罗斯签下5万吨冷冻兔肉的出口订单后,江油獭兔又进了一步——从出口初级产品,转向出口屠宰、加工设备。
对于俄罗斯客人的选择,江油市农业和畜牧局局长李克勇并不惊讶。2015年,江油被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授予了“中国獭兔之乡”的称号。小小獭兔,已在江油做成支柱产业。
合作社带动养兔养成“全国之最”
用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汉中的话说,2000年以来,从“家有几只兔,不愁油盐醋”的家庭副业,到“家有百只兔,不愁没衣物”的专业化养殖,西屏镇只用了短短数年。
2009年,全镇獭兔出栏量一举突破50万只,成为省内獭兔的主要输出地。
在西屏镇“养兔大王”蒲军眼里,规模猛增的秘诀是:采取了合作社的方式。以几家养殖场为核心,带动周边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饲料和市场销路,很快就发展到10万孔笼位,出栏超过50万只。
2008年,受地震影响,西屏镇獭兔产业几乎全军覆没。但灾后重建也给了獭兔产业新的发展机遇——江油市重新制定了全市兔业发展规划,计划围绕西屏镇,将周边青莲、太平、三合等乡镇建成獭兔产业园基地,力争将江油打造为年产1000万只的兔业大市。
为此,江油累积投入重建资金4000余万元,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獭兔养殖,很快,江油市新扩建标准化养殖场42个,并建了国家级獭兔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西屏獭兔产业园。
目前,江油兔业拥有笼位数高达95万余孔,年出栏商品兔645.46万只,其中獭兔出栏251.11万只,占全国獭兔年出栏数8.37%,为全国之最。
延伸产业链繁育、屠宰、加工“一条龙”
2014年,江油在西屏镇上马了一个大项目——年处理1000万只的獭兔屠宰加工厂。彼时,正值俄罗斯向中国签下每年5万吨鲜兔肉的订单不久,而长途运输必须要进行屠宰分割、冷链配送。为了争取到这个订单机会,屠宰加工项目的上马势在必行。
但在李克勇眼里,即使没有外贸订单的刺激,西屏獭兔也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200万只獭兔已到了西屏镇环境承受能力的上限。”
根据江油獭兔发展规划,整个产业园区,不仅包括上游的繁育基地、饲料公司,还有下游的休闲食品、皮革鞣制等环节,而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年加工能力1000万只的屠宰场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转型升级的必然抓手。
对此,屠宰场投资方四川皇嘉农业集团副总经理戴云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产业链条如同水管,整体畅通,出货量大,才有议价权。据介绍,目前兔肉市场价格约为25元/公斤,经过加工后出口到俄罗斯,价格普遍在30元/公斤以上,这也能反哺养殖户增收。
而李克勇期待得更多。西南最大的裘皮产销基地已经落户江油,经过分割后,獭兔皮毛可以在这里经过鞣制加工,制成皮衣和饰品。
打响江油牌向海外推广兔业发展模式
产业链基本完善后,一只兔子从繁育、屠宰到皮革制作,所产生的附加值都留在了江油——但这并不是江油兔业发展的终点。
2015年,四川皇嘉农业集团与其余几家中国兔业企业一起,将中国的兔业产业链移植到俄罗斯,计划在俄罗斯沃罗涅日州建立一个5000吨兔肉的项目。“我们邀请俄罗斯客人来参观,就是想请他们看看具体的运作情况。”四川皇嘉农业集团董事长黄同敏说。
一同走出去的,还有皮革加工企业。西澳集团在江油建有一座大型皮革加工厂,借俄罗斯客人到访的机会,西澳集团董事长李雪辉也主动前来寻求合作,“因为俄罗斯人口众多,冬季又冷,对皮草有着巨大需求,这次借着兔业合作,希望能从中建立直接联系。”李雪辉说。
对于兔业,江油也开发出新的“吃法”——坚持每年举办兔文化旅游节,吸引和培养相关文旅产业发展。为此,四川皇嘉农业集团投资200万元,在西屏镇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兔文化博物馆,收集了包括圆明园兔首的仿制品、登月车——玉兔号等384件与兔子有关的展品,还有世界各地关于兔的趣闻轶事、各大洲的兔文化、世界兔子之最等。“本来也没有指望通过博物馆赚钱,但是一个产业发展到后面,必须要有文化支撑,才能走得更远。”黄同敏说。
新闻推荐
民生为重民生为本2015年,江油市坚持大手笔谋动、大产业联动、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拉动、大活动推动、大党建促动,切实严守低收入群众的“底线民生”、改善群众急盼的“重点民生”、保障惠及全民的“...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