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国友(左三)和村干部一起查看金银花生长情况。
我们村的第一书记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在江油市双河镇桂花村,提及由市检察院派驻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司国友的名字,当地村民倒是“不怎么熟悉”。但一说起三天两头往金银花种植基地跑、大黑个儿、泥裤腿儿等特征,村民们立马反应过来:“哦,知道知道,他是我们村的‘第一书记\’!”
来了个“泥腿子”书记
“2009年,第一次跟他见面就觉得奇怪,他这个机关干部下村第一件事,不是跟村干部一起摆‘龙门阵\’,反倒是先到农家院坝里头挨个和村民拉家常。”桂花村党支部书记罗彦说。
跑田坎儿、问民生、找项目,司国友一到桂花村,就忙着为村里的发展奔走着。
“要说司书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去年新建800亩金银花种植园。”村民李刚告诉记者,桂花村实际上一直有一个致富产业——食用玫瑰花,但种植要求太高,农民空有热情,却插不进手。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撂荒现象严重。司国友了解情况后,找到业主投资1000万元,承包下800亩撂荒地,搞起了低强度、高效益的金银花项目,解决了村里缺少致富产业的问题。
“我今年靠土地流转、种金银花这两项,保守估计年收入1万多元。”李刚笑着说。“当初为了让金银花项目尽快上马,司书记带着村干部、村民代表往还没通路、长着1米多高杂草的荒地里钻,打路基、推山坡他都在现场,‘泥腿子\’这个称号,也是那个时候村民喊出来的。”罗彦还透露道。
调解纠纷是把好手
在村民眼里,司国友不单单是个“泥腿子”干部,做起纠纷调解,更是一把好手。
2013年7月,村民刘安珍与同组村民杨连珍发生矛盾。2014年3月,此事经村组干部调解无果后进入司法程序,虽然法院判决了,但双方都不服。随后,司国友带着村干部一起,不厌其烦地前后调解10次,最终在2014年7月圆满解决了这起纠纷。
“说起这个事儿,前前后后闹了一年,大家都觉得很棘手。要不是司书记懂得从法律角度来解释,真不晓得他们两家的矛盾会发展成啥子样子。”罗彦说,还有李刚和马大爷因为土地流转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也是司国友从《土地法》、《合同法》的角度进行调节,让双方放下成见,签订了和解协议。
既要推进依法治村,又要搞干部群众心连心,是司国友这个“第一书记”的治村理念。周二集中办公、每周一次村委会、村干部与村民结亲帮扶、村民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一系列的为民服务好政策在桂花村落地开花。
村民点评
桂花村村民李刚:司书记做事公道讲原则,更愿意跟我们农民打成一片。
桂花村村民刘安珍:司书记和老百姓心连心,为人处世不偏不倚,我从心里佩服他。
桂花村村民封从弟:没有司书记和村干部的帮助,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好日子,是他让我看到生活的希望,真心感谢他。
记者手记
“第一书记”仍在路上
结合省委组织部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精神,本报选取了一批从机关到基层一线的“第一书记”进行报道,比如金堂“法制书记”覃伟东、雅安“务实书记”张世军等等,他们带着依法治村、能人治村的新理念,上下协调、牵线搭桥的新做法,这也是省委组织部对于 “第一书记”“加强班子力量,促进转化升级”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部分基础条件差、发展办法不多、发展资源不足的基层党组织而言,“第一书记”的上任,抓整顿、找思路、谈转化、要升级,让他们再次有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现今,本组系列报道虽暂告一段落,但“第一书记”的工作仍然在路上,他们依旧在为民生驻村串户、为增收上下奔走、为致富穿针引线。我们为他们点赞喝彩,更为通过他们帮助增收致富村民的幸福生活而欣慰。今后他们对农村一线有哪些金点子?又有哪些好做法?本报将继续关注。
新闻推荐
周成全这些年考取的执业资格证书。周成全在村卫生站。周成全为村民看病。周成全是江油市太平镇龙茶村唯一的村医,今年才42岁,已白发丛生。在这个有着近6000个村民的村落里,周成全为守护...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