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芷悠
2012年5月末,我刚入职不久,恰逢“六一”,偶然听朋友说起,在绵竹武都镇有一位“聋哑妈妈”张淑蓉。之所以称她为“聋哑妈妈”,是因为她近乎义务地照顾着一群聋哑孩子。下意识的,我认为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六一”报道题材。于是,七个娃娃的“特殊学校”——成了我首次独立完成的“大采访”。
对于从未那样近距离接触过残障群体的我来说,直到开始采访才发觉,原来在这样的采访中,沟通本身比采访写稿更具难度。
这是一群失去了听力的孩子,尽管他们在一位好心“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之下,但依然显得敏感而容易受伤。
他们听不见,便更排斥别人在面前窃窃私语。相对于我胡乱比划的“手语”,他们偏爱更简单的笑脸。
采访中我发现,比起正常的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这些孩子加倍地调皮。他们抓起我的相机乱按一通,或者抓起手机往高处扔。我一边向“聋哑妈妈”询问情况,一边胆战心惊地关注我那些随时可能“毁灭”的采访用具。
“不要担心。”发现了我的紧张,张淑蓉说,“你要学着信任他们,也许看起来他们调皮得好像不值得信任,但他们其实比一般人更加细心和体贴。信任是你们进行交流的第一步。” 而事实证明,结束采访时,我的相机里留下了许多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其中不少来自于他们的自拍。
“其实,我不需要媒体来夸赞,我只是想,你能不能帮帮这些孩子。”离开时,张淑蓉叫住我,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有几个孩子的家庭住址。“这几个孩子的听力还有恢复的可能,但他们家庭贫困,如果再拖迟,可能就没希望了。你看看,你能不能联系什么机构帮帮他们。”
至今,这张纸条仍夹在我第一个采访本中,那时的我力量微薄,只能借他人之力给这些孩子施予援手,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但在那次采访中我忽然明白,采访写稿是本职工作,但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别人带来帮助和幸运,则是我从事媒体的最大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在2月12日以《社会各界爱心接力拯救花季少女》为题,报道了江油北二社区的16岁少女许静身患骨癌,得到社会各界爱心捐助一事后,更多的市民加入到捐助者的队伍中。记者获悉,截至昨(13)日,爱心小组...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