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江油新闻 > 正文

和煦春风暖高原 ——红原卫生事业筑起坚实健康屏障

来源:阿坝日报 2014-05-05 14:59   https://www.yybnet.net/

近年来,红原县卫生系统牢牢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政策机遇,全面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服务设施全面改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医疗卫生面貌更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改变,当地群众的健康有了充分的保障。

新建筑新设备让牧民看病更方便

近日,走进红原县色地乡卫生院,笔者眼前一亮:卫生院不再是过去的土坯房,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门诊室、住院部。色地乡卫生院院长王建军告诉笔者,国家帮助卫生院新添了B超、便携式X光机,医生到牧区出诊时都能带上新的便携式机器,可以随时随地为牧民检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阿尼(阿姨),这两天输液感觉好点了吗?”“好多了,就是还有些咳嗽。”“没事儿,我再给你开一组药,过两天就能好。”色地乡卫生院陈群大夫,一边为前来就医的泽让吉注射一边询问她的病情。

“以前看病条件差,有点小病就得去县上看,有时小病都拖成大病了,现在自家门口的卫生院条件这么好,一般的病不到县上就能看好!”泽让吉高兴地说。

变化的不仅仅是硬件,还有软件的提高。不少内地医院的医生定期前来卫生院指导,帮助这里的医生提高技术。卫生院每年会派医生外出学习,加上“新农合”报销比例的增加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现在到卫生院来看病的牧民越来越多。以前,卫生院每年只有70余人次住院,现在增加到180余人次,年门诊量也由以前的200余人次增加到现在的500余人次。

变化来自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8年以来,通过积极努力,共争取卫生建设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全县4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1个乡镇卫生院、32个村卫生室进行业务用房建设,切实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

如今,红原县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从建立走向健全。一座座现代化的医院耸立在该县的各个乡镇,一个个具有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的乡医疗机构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农合”政策为牧区群众减负

“我妹妹还在病床上,真不知道下一步该在哪儿借钱给她治病。卡卓扎西,卡卓,卡卓,这些真的是救命钱啊。”近日,红原县新合办工作人员将57565元的“新农合”医疗费报销款交给红原县麦洼乡洞拉村的牧民克巴时,他激动地说道。

今年3月,在青海省久治县打工的俄萨拉姆因化脓性阑尾炎伴穿孔,感染性全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抢救,病情逐渐稳定,如今已转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继续接受治疗。此次住院医疗俄萨拉姆总共花费144400元,“新农合”为其报销医疗费57565元。

据了解,红原县共有人口45242人,应参合人数33490人,“新农合”定点医疗67个,其中县内13个、州内15个、省内39个。共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17所,村卫生室33个,2013年红原县共有33166人参合,参合率达到99.03%。自2007年该县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以来,参合人次由2007年的26067人增加到2013年的33166人,参合率由2007年的86.53%提高到2014年的99.45%,2007年以来共补偿农牧民群众13万人次,3700万元。

“培训+引智”卫生人员结构合理数量增加

在江油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培训后,该县妇幼保健院的吴剑已熟练掌握各种检测方法,能较为准确地为患者解读检查结果。受益的不仅仅是吴剑,每年,红原县都要组织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其医疗水平。

近年来,该县的医疗卫生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培养招聘、在岗培训、帮扶支援、保障待遇等措施,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了服务质量,稳定了卫生队伍,使全县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完成编制核定,扩大机构容量。2011年完成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核定工作,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122名,比原编制增加26名。核定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县卫生执法所、县新合办、县爱卫会编制256名,比原编制增加73名。

强化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能力。近三年来,采取县内培训的方式,共举办县、乡、村级各类专业培训班50余期,培训卫技人员达2500余人次;采取到上级医院培训的方式,共选派业务骨干500余人次到省、州级参加各类进修、学习达1800余天,派出11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派出县乡专业技术人员40余到绵阳市卫生系统进修学习。

加强人才引进,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和公共卫生人员招聘,共招聘3名执业医师、5名公共卫生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公开招聘卫生人才,2009年以来公开招聘卫技人员112名,切实缓解了红原县卫生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的现状;考核招聘卫生人才,2012以来直接考核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人;实施定向学历教育计划,2010年以来共签订24名高中毕业学生实施“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通过人才引进,使该县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7人,编制使用率达75%。

实施人才激励,确保队伍稳定。实施医务人员绩效工资,2010年10月、2011年1月分别开始在全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医务人员平均月工资由实施前的2205.83元/月提高到2014年的4500元/月;提取“四项基金”,按照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要求,于2011年12月开始在乡镇卫生院落实“四项基金”其中:医疗风险基金按医疗收入的1%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事业基金分别按照医疗机构结余分配的20%、30%、50%提取;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乡村医生生活补助,由2002年的1200元/人·年提高到2011年的3600元/人·年,实施村卫生室高海拔补助;落实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补助,对招聘的3名执业医师分别落实了4万余元的资金补助。

以实际行动温暖草原母亲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游牧生产方式的影响,红原县广大牧民群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广大妇女同胞们长期在野外从事着繁重的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健康保健意识和知识的缺乏,即使患病也没引起足够重视。2013年3月,根据这一现状,该县县委、县政府本着关心关爱妇女同胞身心健康和家庭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关爱草原母亲行动”。该县集结妇联、司法局、卫生局、计生委、民政局、红十字会、残联、邛溪镇、瓦切镇等多个部门抽调“双语”能力好的党员干部成立“姐妹宣讲团”,以牧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巡回宣讲党的十八精神,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妇女权益,及时将信息送到妇女手中,已经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截至今年4月,“关爱草原母亲”姐妹宣讲团到全县各乡镇开展宣讲23次,受众妇女达10000余人;累计发放宣讲资料9800余份、制作横幅5幅,发放免费药品13余万元,发放盆子、毛巾、卫生巾等慰问品3800余份,有奖知识问答发放抽纸、内衣专用皂等奖品500余份。提供相关政策、法律、权益咨询1000余次;发放健康生活、如何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等彩色宣传册、宣传光碟3000余册(盘)。

该县在开展“关爱草原母亲”姐妹宣讲活动的同时,每两年在辖区内分乡镇轮回周期性开展以慢病和妇女病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体检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在进行体检的同时,对查出有疾病的患者制订了科学、详细的治疗计划,免费发放药品,普治率达99.57%。

近几年通过对妇女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该县妇女病患病率明显降低。同时,通过对患病妇女免检查费、诊疗费、药品费的方法,减轻了患病妇女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强了她们治疗的信心。

义诊巡诊行程累计上万公里

上午8点多,麦洼寺已有不少僧人和群众聚集在了这里,他们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坐着轮椅的老阿妈……医务人员们看到这一切,不顾路途的颠簸,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便开始安置桌椅、摆放药品,迅速投入到义诊工作中。

“前两天就听说县上的医生要到这儿来给我们免费看病,我们都高兴得很,一早起来吃了饭就过来了,看看有没有能帮忙的地方。”阿木柯河一村的老人索朗泽让懂汉语,自愿充当这次巡诊的翻译,看见医生们来了,主动找了几个小伙子帮助医生们安置桌椅、搬送药物。

很快,诊治桌前挤满了前来看病的群众,咨询台前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僧人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医生们认真地给群众诊治,对前来咨询用药的僧人群众,不厌其烦地讲解药理、用药知识和到医院就医的程序及应去的科室等。

像这样的义诊巡诊活动太多了,2012年以来,该县县乡两级医务人员克服天气寒冷、条件艰苦等困难,牺牲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全力投入到义诊巡诊工作中。出动医务人员3200余人次,巡诊里程达2万多公里,共义诊群众12万余人次、开具处方8余张、发放药品价值56.3万元、接受咨询2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5万余份。

公共医疗服务为群众健康撑起“保护伞”

近年来,红原县大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执法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牧区群众健康撑起“保护伞”。

强化疾病防控工作。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自动预警、主动监测、报告管理、质量考核等,全县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通过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开展肺结核病、骨关节病、包虫病、胃肠道病、妇科疾病等牧区常发病的预防宣传教育。实施义诊检查,重点检查肺结核病、骨关节病、包虫病、胃肠道病、妇科疾病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疾病预防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结核病防治、包虫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大骨节病防治等项目,诊治肺结核病人1000余名、包虫病人100余名、大骨节病患者4761名,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健康水平。

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截至目前建立健康档案43181人,建档率为96.56%;规范管理糖尿病人1017人、高血压病人2335人,对22名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对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管理2700余人,老年人保健1.2万余人次。

强化卫生应急工作。该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卫生应急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大重大疫情预警预测力度,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了人员培训和防控演练,补充完善了防控救治药械。几年来成功处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余件,涉及各类人员500余人,通过有效处置,无人员死亡。2013年进一步完善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强化卫生执法工作。自2004年红原县卫生执法监督所成立以来,出动卫生监督人员1000余次、监督检查3万户次、查处卫生违法案件50余起,通过开展抽样检测、水样采集、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卫生放射监督、打击非法行医等,进行了有效卫生监督,净化了该县的医疗服务秩序。

强化民族医药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从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秘方挖掘、文献整理、制剂生产、科研开发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中医民族医药发展工作。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和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藏医科。近年来,红原县藏医院成功研制生产“仁青芒觉”、“坐珠达西”等藏药成品院内制剂65种。自2010年开始,针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开展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共10项。2012年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2013年完成亚大黄、短穗兔耳草等5个品种的种质圃建设。藏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全年诊疗达到1.8万人次。

·袁泉  吴夏原·

新闻推荐

江油市委、市政府采纳政协公车改革协商成果 体现政策普惠 避免与民争利

(刘术云)“要不是市政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协商建议保留我们办事处一辆公务用车,在7月30日全市统一‘封车令\’下达后,对于开展工作无疑会带来许多困难。”8月3日,江油市长城办事处办公室工作人员对笔...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和煦春风暖高原 ——红原卫生事业筑起坚实健康屏障)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