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江 本报记者 肖赟梅
在义新乡场镇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这家人有常住人口74人,这就是省级“敬老文明号”、二星级敬老院——义新乡敬老院。
星级宾馆式花园洋楼
走进敬老院记者看到,院落内白墙青瓦、鸟语花香,格外清爽宜人。冬日暖阳下,老人们或在绿树间漫步,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其乐融融。“全院占地面积6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288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余平方米。”敬老院院长张巧说,院内区域分明,宣传公示区、五保供养区、生活休闲区、办公区和生产区五大区域布局合理、美观舒适,非常适合老人们居住。
见有客人来访,62岁的梁帮文老人拉着我们参观了新居,一间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床、衣柜、电扇等家具、家电齐全。梁帮文喜滋滋地说:“国家好啊,感谢党啊!”该院现有住房40间,床位80张。
今年又新添置了42吋彩电、DVD影碟机和功放机、音响等,还订有刊物、书籍,并邀请市老年大学教师、学员传授书法、戏曲、象棋、老年健身操等,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生活不再寂寞。
管理精细化服务亲情化
办好敬老院,关键在管理。义新乡敬老院是怎样管理的?
张巧介绍,为强化管理,敬老院设立了“院务公开栏”,做到了院务公开和财务收支公示;制定了院务、行政管理、日常护理等规章制度;为每个老人建立了个人档案,老人房间的床头安装有紧急呼叫器,公共场所实现摄像头全覆盖,值班人员24小时监控,对发生意外的老人及时施救。
日常护理坚持做到“四好”。一是吃好,每周与老人共同商定定制菜谱;二是住好,走廊安装了扶手、公共场所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保证老人活动安全;三是穿好,根据不同季节定制和发放适宜衣物;四是护理好,每个月为老人换洗一次被褥、一周换洗一次内外衣,定期组织老人健康检查。
此外,该院还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老人们可以通过“院民大会”随时向敬老院管理部门提建议、传心声。成立护理、膳食、种植、养殖、安全、卫生小组,激励老人们自立、自强,自理生活。“他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照顾得巴适,我是不得再离开敬老院了。”雍泽武老人入住后,多次拒绝了侄儿接他回家的请求。
多方寻出路多元搞创收
张巧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对“三孤”人员的生活补助政策越来越好,现在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为3600元,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吃住所需;每年的新农保由国家统一解决,发生的医疗费用也统一报销。“不过,要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院办经济才行。”张巧说。
为了补充敬老院经费不足,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该院按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利用院外土地,种植粮食、蔬菜和金银花,建设2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组织40多名有劳动能力、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院民协助管理。如今,年出栏生猪可达100余头,年产粮食5000公斤,年产蔬菜约17000公斤,养鸡、鸭300余只,年产成鱼3000斤,年可创产值20万元,金银花投产后可达35万元,完全实现了蔬菜、鱼、肉、蛋等副食品自给。
新闻推荐
2013年12月12日,江油市首届素质教育成果展在市体育中心拉开帷幕。冬日暖阳下,全市近两千名师生代表、数百位家长代表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体育场,品诗书画卷、观文艺表演、听丝竹管弦,偌大体...
江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