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李白诗魂来到江油的李百,从2011年8月起,每月捐1000元给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用于援建贫困地区的“母亲水窖”,至今已捐建25口,共计25000元。李百还在自身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献爱心扶孤助残。人们说,这位叫李百的汉子真是我们身边的好人。
离家千里来到江油
李百原名李洪斌,今年52岁,在黑龙江省青冈县农村长大,曾当过兵,做过销售经理等。2006年初,李洪斌迷上了李白的诗篇,改名“李百”,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江油市青莲镇。当地政府免费给他提供了一个书画亭,置放在李白故居广场一角。一周后,那间6平方米宽的“李百诗亭”开张。
会拉二胡、会唱歌、会书法、会作诗……渐渐地,李百名气大了,前来买字对诗的人逐渐增加。在李百的影响下,会作诗、爱作诗的人多了。大家不仅吟诵李白的名篇,还开始写赞美李百的诗篇。太白碑林管理员杨永洪就专门作了一首诗来形容李百:“丹心照月志如天,淡对红妆亲半边。七尺男儿计安在,投身世界李大千。”
捐建25口“母亲水窖”
2009年,李百在收音机里了解到西部“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公益项目,出生农村的他对缺水的疾苦深有感触,从那时起,他决定要为“母亲水窖”做一点事。
从2011年8月到现在,他每月坚持从出售诗词、字画的微薄收入中挤出1000元,捐建1口“母亲水窖”。到今年8月,他已出资25000元,捐建25口母亲水窖。李百说:“雷锋是我学习的榜样,千日行善,善犹不足,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啊!”
心怀“感恩”是李百捐赠的另一个原因。2008年,他在李白故居亲历了“5·12”特大地震,经历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他虽然是个异乡人,但在李白故居生活多年,这里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在地震以后,当地干部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有什么赈灾用品都算上他一份,让他始终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谐。
扶孤助残献爱心
今年春节前,李百冒着寒风冷雨,走进涪城区龙门镇,挥毫泼墨,并与绵阳三和集团骏宏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员工一道,向两位残疾人捐款赠物,慰问龙门镇敬老院的老人们。
当天,李百即兴创作了“正能量”“舍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三生万物”等书法作品,吸引了观展嘉宾。第二天,李百和绵阳的两位爱心人士,相约来到江油市武都镇皇庙街,向家住这里的羊福兰婆婆,捐献了1000元慰问金。羊福兰今年81岁,最近30年来,靠写字卖钱养家糊口,令李百惺惺相惜。
今年“八·一”节,李百参加了绵阳退役老兵助残活动,他到场题写了“当爱没有增加时,一切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等书法作品,并与来自川藏线的20余名绵阳籍退役战友们,以“川藏线战友会”的名义,向安县农村患病小女孩唐杏爱心捐款2000余元。李百说:“诗人,不单是要能创作出优秀诗作,更要用感恩的心,承担起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 田明霞)
新闻推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综合实践,语文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的课。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