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两点,沐浴着早春二月的暖阳,穿过绵阳城北涪江边的铁牛街广场一隅,目之所及的是一个被花树掩映的四合院。推开两扇挂有川剧脸谱的院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唱戏的唱得认真,听戏的听得执着,这,就是绵阳天青苑川剧团。
天青苑川剧团现有演员42位,来自川渝各地。没有多少收入,也没有华丽的舞台,只缘于对川剧艺术的喜爱,这群梨园追梦人用台布、唱腔、水袖、身段等戏曲艺术手段,让那些死去的英雄,迟暮的红颜,老去的故事,在舞台上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从灾后重建到现在,他们共演出戏剧近3000场,足迹遍及绵阳城乡乃至全省各地,服务观众80多万人次。
回乡办戏班
坚守7年演川戏3000场
“看川剧,到铁牛广场天青苑。”在绵阳,这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事。走入绿树掩映、古朴整洁的天青苑,谁会想到,7年前的这里,曾是一个垃圾场。
2006年2月,在外经商的周泳秀回乡过年,散步来到铁牛广场,看到一块荒地上堆着小山似的垃圾。铁牛广场位于绵阳老城区黄金地段,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这么一块“宝地”,为什么就荒着呢?周泳秀打算在这块“宝地”上开一个露天茶园。
办妥手续后,周泳秀请来一帮工人,叮叮当当地开工了。期间,不时有人前来询问,“这里是不是要重新修剧院啊?”这话问得周泳秀一头雾水,她四处了解才知道,原来这里曾是绵阳川剧的一个大码头,住在这附近的居民,素来有听戏的习惯。
原本对川剧就情有独钟的周泳秀,决定在茶楼里搭个戏台子,唱川剧,办文化茶园。在清理了78卡车生活、建筑垃圾,平整了场地,搭好了戏台子之后。2006年5月4日,戏班开锣。2006年6月10日,是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绵阳天青苑川剧团正式挂牌亮相。从茶园老板到川剧团团长,周泳秀没有想到,这个锣一敲,就敲了整整7年,除了地震期间停演3个月,平时都是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开演。
2008年5月12日,忽然发生的大地震让天青苑原本简陋的剧场房顶和墙体严重受损,演出被迫停止。在一番矛盾徘徊后,周泳秀筹资40余万元,在废墟中重建了天青苑川剧团。
2008年9月5日,灾后重建的新剧场重新开锣。当天,演员们表演了自编自导、记录震后生活的剧目《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让亲历地震的观众为之动容,一阵阵掌声将震后恢复的首场演出推向了高潮。仅在2010年,天青苑川剧团就演出了484场,其中在剧场演出331场,送戏下乡、进社区学校演出153场。从灾后重建到现在,他们共演出戏剧近3000场。
如今的天青苑已经成了绵阳老戏迷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戏窝子”。除了品茶看戏以外,天青苑还发展了餐饮和住宿,方便一些从三台、北川远道而来的老戏迷们住在天青苑里看戏看个够。
自办川剧团
唱尽人间繁华沧桑
2013年2月2日,绵阳文化旅游的地标性建筑越王楼正式对外开放。越王楼开楼当天,天青苑川剧团新编排的大戏《越王楼》,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连连叫好。川剧《越王楼》讲述越王李贞就任绵州刺史时,以民为本、治理水患、整治贪腐、肃清土匪,以仁义为先治理绵州的历史故事,同时也讲述了越王楼的来历。“越王”的扮演者——天青苑川剧团的业务团长周详新是该剧的灵魂人物。今年57岁的周详新生长在江油,在他儿时,川剧正好风靡,加上天生就喜欢川剧,才上初中的周详新成了学校川剧队的主要演员。《林海雪原》、《沙家浜》等现代样板川戏,他个个会唱。初中毕业后,15岁的周详新加入了江油川剧团。
在川剧团,周详新每天都跟着老演员们学习川剧表演,劈叉、走步、唱腔……练功受伤是常有的事。本以为自己会一直以唱川剧为生,但是,周详新18岁时,随着改革开放,群众文化生活的逐渐丰富,川剧渐渐远离了百姓的生活,周详新转行进入食品厂工作。闲暇时,周详新依然爱唱川剧。
1998年,食品厂改制,周详新选择离开。他把江油川剧团的退休人员和江油本地的川剧爱好者召集过来,自筹资费,办起了江油市涪江川剧团。可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运营了几年后,周详新的川剧团不得不关闭。
2005年冬,周详新听说绵阳的周泳秀在筹建天青苑川剧团,他立即赶到绵阳,开始了在天青苑的梨园岁月。由于基本功扎实,又有自办川剧团的经历,周详新很快成了剧团的台柱子,扮演了《三国》里的诸葛亮、《杨家将》里的杨六郎、杨四郎等很多重要角色。周详新还指导剧团的其他人唱戏。
随着来天青苑看戏的人不断增加,单是几个人的戏班子,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于是,周详新又找到以前的老戏友,邀请他们加入到天青苑的团队中来。就这样,天青苑川剧团的队伍越来越大,创作表演的剧目也越来越多。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剧团创作了《他与羌山同在》、《胜似春光》、《解放绵阳》等十多部结合时事并且颇具绵阳本土特色的剧目,得到了文化工作者和广大戏迷们的一致认可。剧团又将面临失传的中国戏剧活化石《目莲传》重新整理、加工、排练,分别以12本、24本在北川安昌镇、天青苑剧场里演出,并将剧中高难度的“滚叉”“挨叉”等技艺传授给年轻演员。近期,他们又将《目莲传》“五袍中”的“红袍记”“黄袍记”搬上舞台,大受观众的欢迎。
越唱越红火
成全省川剧“第二码头”
有了好的口碑,天青苑不仅吸引了一大批戏迷每天来看戏,还吸引了一大批川剧表演爱好者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如今,天青苑川剧团已经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充到42人,团里的演员来自全国各地,年龄最小的40出头,最大的已接近60岁。这些演员基本上都能唱、能跳、能帮腔,变脸、喷火等川剧绝技、绝活演起来也是有模有样。
有了这样一批优秀的川剧演员,剧团编排的剧目也越来越丰富,《穆桂英挂帅》、《西厢记》等戏曲都为观众喜爱,再加上收费便宜,这里每天都会吸引400多名戏迷前来观戏。久而久之,天青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戏窝子”,也成了四川省川剧的“第二码头”。
今年44岁的周浩蓉来自重庆合川,一直从事川剧表演的她最擅长演闺门旦。《三国》里的貂蝉、《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梁祝》里的祝英台……周浩蓉都能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在《越王楼》一剧中,周浩蓉一人分饰两角,出演了上官婉儿和琵琶女。
在川剧《越王楼》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武则天,其扮演者肖萍今年已经50岁了,曾经在德阳川剧团工作的她最擅长刀马旦的表演。这位资深的川剧演员演起穆桂英等女武将来,英姿飒爽,让人印象深刻。
在天青苑川剧团,类似于周浩蓉、肖萍这样的演员还有很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热爱川剧表演、敬业的演员,天青苑才接到越来越多的演出邀请,近到绵阳的各个县市区,远至遂宁蓬溪等地。
2012年4月,天青苑川剧团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习展示基地”。同年9月,天青苑的演员们带着川剧锣鼓走进了中国音乐学院,将巴蜀文化展现在大学的音乐殿堂。
如今,天青苑走上了正轨,演员们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既丰富了戏迷们的生活,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管未来如何,天青苑这帮对川剧艺术痴迷的演员们,都会带着一份执着继续逐梦。
(本报记者田明霞实习生钱双文/图)
天青苑川剧团周泳秀(左二)和周详新(右二)手捧天青苑剧团获得的国家非遗川剧传习展示基地牌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江油市青莲小学举行捐款仪式,全校师生捐款28000多元,以救助该校患脑癌疾病的老教师刘惠。刘惠老师在青莲小学教书28年,桃李满天下。2011年9月的一天,刘老师昏倒在讲台上,经检查,患了...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