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江油新闻 > 正文

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来源:绵阳日报 2012-12-25 09:21   https://www.yybnet.net/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呢?

一.当前诗歌教学者对《课标》的误读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于是,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文教学研究者把这个目标解读为“读读背背”。

然而,这种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读读背背”该如何评价呢?如果按照《课标》上的说法,诗歌阅读的评价应该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记诵积累过程的评价可以解读为“背背”,而理解诗歌大意,仅凭“读读”就能行吗?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来看,很多地区都有诗歌赏析的考查题目,统计发现,这类题目学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为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错误的,教学的过程也是不完整的,诗歌教学的目标没有完成。“读读”似乎有随意读一读的意思,目标不明确。

那么,初中诗歌教学究竟应当教点什么呢?通过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笔者认为,如果断章取义地解读《课标》,必然导致误读。如果结合整个《课标》来解读分析,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真正目标,旨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诗歌教学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吸收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读出文采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诗文的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歌语言凝练,更能突出地体现语言的文采。历代诗人在创作中无不反复锤炼语言。阅读欣赏诗歌,典雅飘逸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诗歌教学应该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感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炼字是诗歌文采的基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在诗歌中用词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平中见奇,令人叹服。诗歌中锤炼字句,言简意赅,往往一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读来回味无穷。炼字的功夫彰显诗人深厚的修养,文采自然飘逸。

修辞让语言更优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现。汉语修辞手法众多,使汉语成为最优美的语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形象生动的比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工整的对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夸张,“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双关。修辞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美、形象生动。

各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使诗歌的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直抒胸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景交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巧用典故,“城春草木深”的渲染烘托。除此之外,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2.读出美德

中华礼仪之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重视道德、注重修养。这些传统美德,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诗言志,歌永言”,诗歌重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

爱国主义是诗人表现得最多的情怀。在古代,爱国往往与建功立业、戍边卫国、歌咏自然等情感融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其代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充满豪情壮志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内容。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难》,让我们看到,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诗人们总是乐观向上的。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达则兼济天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此外,杜甫《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关之思,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爱情与亲情,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友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牺牲与奉献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3.读出美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美的追求,提倡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诗歌创作特别提倡追求美感,诗歌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感悟诗歌表现出来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诗歌注重锤炼词句,注重修辞,注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形式多样,最能体现语言的优美;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注重平仄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反映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中总是描绘中林林总总的形象,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具有意象美;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各自的理想、情操、抱负,具有独特的情感美。

在阅读感悟诗歌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让语文教育起到美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如果在诗歌教学中能做到读出文采、读出美德、读出美感,那么,诗歌教学就能走出“读读背背”的随意性误区,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

(江油市新安初中 敬金华)

新闻推荐

从志愿者到新北川人

“5·12”大地震后,在北川灾后重建中,有一群来自山东的小伙子,他们把青春热血和汗水挥洒在了震后满目疮痍的北川羌寨。经过拼搏努力,一个崭新的北川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而这群山东小伙,也与新北川共...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