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必须抓住并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因为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达成度的内在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情感的正确激发和指导。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指导主体应是教师。教师的情感投入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应该如下一些前提:
一、师生人际关系融洽,教师情感能诱发学生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人际关系深深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人际关系的融洽,能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导和学的关系。
二、教师知识广博,语言生动优美。知识广博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对教师的信服感。语言生动优美,能使“师情”喷发深深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三、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面对全体学生,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能得到学生们产生极强的上进心。教育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竞争能力。教师用自己的殷殷期望,激起学生的求学上进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呢?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教师应该精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比如,教师如不了解艾青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历史背景,就很难把握《假如我是一只鸟》(艾青)这一课的深刻情感内涵,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诗人的献身精神。
二、要有效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朗读中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朗读信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有感情地朗读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也很自然进入了作者的思维空间,为进一步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因此说,朗读能使学生观其文,晓其理,知其情。
三、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与作者心灵相通,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如鲁迅的《故乡》,文章开端的景物描写统领全篇。“时间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教师应从多渠道加以引导,如采用多媒体从视觉上加以感染,从听觉上加以熏陶等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感情,这样使学生自然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与作者心意相通,共同入境。
四、在感悟作品情感的基础上,使学生所流露的“情”转移到其他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上。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移情教育方法。
移情在教学中的内涵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学,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中,产生一定程度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使学生置身教室,神游物外,在无穷的想象空间中获取知识,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以陶冶。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条分缕析,使学生对朱自清及其生活的时代有个粗浅的认识和了解,然后调动他们想象的空间,诱发他们的相关知识,让父子月台送别的情景照入“脑海”,并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从生活细节上找到类似的 “背影”。从而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焕发出对父(母)爱 及家庭观的思考和理解。
总之,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切实突出情感教学的重要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真、善、美,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来感悟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的重要途径,更是使学生在知识上得以充实和延伸,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和丰富,在人格上得以美化和完善。 (江油市武都初中 马建军)
新闻推荐
1日上午,在江油市三合镇顺江路至建设路附近,一家施工单位因野蛮施工挖断入城供气主管,造成天然气大量泄漏,江油全城停气,严重影响市民的生产生活。江油鸿飞集团闻讯后,立即组织抢险突击队抢修。经...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