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里的陈大爷是个热心人,随时都能看见他为别人奔波的身影,他还有个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面写满了他做的好事,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啊!”近日,家住跃北社区西城花园的赵先生向本报热线2268888反映。随即,记者采访了这位书写人间大爱的热心老人陈思印。
日记本上承载爱心
今年66岁的陈思印退休10多年了,2007年的一天,他突然觉得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以充实生活,于是,他通过各种方式加入了完美春天、北川中国心、涪城区慈善总工会等多个志愿者团队。说起当志愿者的初衷,陈思印打开了话匣子:“谁说老年人就没有用了?人都会有老的一天,虽然我60多岁了,但想趁着自己还有劲,将自己的余热发挥到需要的地方去,为社会作点贡献。”
说起陈思印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他说日记本上并没有记载个人隐私,就是将志愿者团队组织的活动和自己平时做的公益事记录下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在小区募捐了一车衣服,明天寄给志愿者总队统一寄给灾区”、“为甘孜州德格县医院募捐药品5包”、“星期三给医院朱姐送排骨汤”……日记本上的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的,上面记录着一件件琐事,承载了老人一片热诚的心。
灾区孤儿的好爷爷
姚华东和姚雪华兄妹俩的名字,在陈思印的日记本上出现了很多次。陈思印告诉记者,兄妹俩是江油市雁门镇人,在2008年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此后两人相依为命。陈思印和几个志愿者朋友看两兄妹孤苦伶仃,便把他们带到绵阳,在虹高市场附近居民区租了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子给兄妹俩住,他们亲切地把这里称为“爱心之家”。“现在,他们在八中读初中,妹妹开始成绩跟不上,哥哥做完了作业就给她辅导,看着他们两个都很懂事,我们也感到欣慰。”陈思印看着兄妹俩的学习一天天在进步,打心眼儿里高兴。“是陈爷爷和叔叔阿姨们给我们筑造了‘爱心之家\’,我们住在这里很开心。陈爷爷会给我们开家长会,有时候还给我们带来他烧的排骨。才到绵阳的我们,人生地不熟,但有陈爷爷他们的呵护、照顾,我们一点也不害怕了。”15岁的哥哥姚华东体会着一路走来的成长,也感激陈爷爷对他们的关爱。
街坊邻里的好帮手
“陈大爷对我们的帮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要不是他四处奔波找小区物管给我们减免了物管费,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家庭生活会更艰难。”同住一个小区的余阿姨是特困残疾户,身患风湿的她还要照顾因车祸致残的女儿,说起减免了近5年的物管费,她对陈思印很是感激。原来,了解到余阿姨家里的情况后,陈思印找到物业公司说明难处,通过沟通,减免了她们一家的物管费。陈思印说:“也许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一个月的工资,或者有钱人的一顿饭钱,但对于仅靠低保维持生计的两母女来说,却是减轻了不少负担。”
在9月的一次志愿者服务中,陈思印认识了八旬老人曾素秋。此后,平常一有空,陈思印就骑着电动车去看望老人。最近,他听曾老太太说起家里厕所地滑,洗澡时水流过道,回家后就记在日记本上:铁牛街燃气小区的空巢老人曾素秋家里厕所需要修理。第二天,他就带着材料和工具到老人家中修理卫生间。“看着曾大姐高兴的样子,我就有一种成就感。我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实习记者黄小芹文/图)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兄妹俩,在陈大爷的照顾下茁壮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终于拿到了新房的钥匙,感谢党和政府!”昨(21)日,家住江油市三合下街的老人肖素珍高兴地说。据悉,江油市近日分配了第三批保障性住房鸿和家园小区,符合安置条件的87户城区震后无房户喜分新居...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