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岁的余光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到江油市人民法院工作,10年来,这个曾经文静柔弱的小姑娘完成了从法官、到军嫂、到母亲的蜕变。10年来,余光审结了近千件案例,无一错案,无一上访。因此,余光获得绵阳市2012年“巾帼建功”标兵的称号。
余光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家教严厉。从小学到大学,余光不仅成绩优异,而且一直担任着班长职务。1997年,余光毕业后进入中坝法庭担任书记员,一边帮着审判员打理基础工作,一边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和适应法官审判工作。一年后,中坝法庭人手紧张,余光被组织任命为代理审判员。
“第一次审的什么案子都不记得了,那时我比当事人还紧张。”聊起当初,余光还有一些害羞,“有一次审理一个夫妻离婚案,案子里面涉及好多夫妻之间的事,当时我自己还是个小女孩,觉得特为难,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审下来了。”
什么案子该怎么审,事前需要做哪些工作,这一切都让初出茅庐的余光“慢半拍”。为了能尽快上手,余光一边学着审案,一边学习国内一些经典案例的审判方式,业余时间还向同事请教或者参加旁听。
慢慢地,余光摸清了基层案子的规律,“基层法庭大都是一些家庭、婚姻、赡养上的案子,这类案子的当事人往往是为了斗气而起诉。所以,只要想办法理顺他们的情绪,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余光淡定地说。
在这么多案件中,余光印象最深的还是2010年初接到的一个干儿子状告干爹的案子。地震后,张大爷准备重建房屋,其干儿子刘某主动承担起修房任务。由于关系特殊,建房之初双方并没有签订相关合同。等房子完工,按照农村的风俗,张大爷觉得房子多处“风水”不对,不想给干儿子开工钱,气急的干儿子闹着要把房子全砸了。为此双方从争吵最后闹到法院,“父子”情谊彻底断裂。
“从法律程序上来审理案子有一定的难度。第一,双方没有实质性的承建合同。第二,没有设计图纸,不能表明在建设上存在缺陷。”余光说,像这样的案子要依照法律程序来审很难,所以当时只有启动“大调解”体系,多部门参与反复多次调解。“有一次调解到中午,十几个人只有泡方便面吃。”
由于这个案子调解得非常成功,后来被央视法制频道栏目组拍成了专题片,余光也成了全国法院系统的小名人。
工作中余光自信能干,生活中家庭幸福。2006年,余光与陕西华阴某部队年轻军官走进婚姻殿堂。从此,余光成了一位“千里相隔”的军嫂。
虽然早就给自己打过“预防针”,但困难真正来临时,还是让余光措手不及。2009年余光的母亲被确诊为癌症,需要在成都接受化疗,余光白天坚持审案,下班后往返于成都、绵阳、江油三地。由于不能兼顾家庭,再三思量后,丈夫主动将儿子和父亲接到部队照顾。
“有时候特别想儿子,我就在星期五之前把手头的案件都处理完,然后坐火车去陕西。遇上没有坐票的时候,就站一夜过去。”余光说,作为一名军嫂,她从不后悔。她坚信,只要有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兰有斌)
新闻推荐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创新,学生学习方式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教学手段,没有创新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