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读书时要默读与大声朗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以及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的确,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样,课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平常笔者就让学生阅读课文时要给自己提问,写写自己的感受;每周让学生写一篇课外读书笔记,(初一时字数不限,初二写随笔,初三时就有文采方面的要求)教师每周评出优秀的作品张贴在评比栏中;每周上一堂课外阅读课(学生自己带书或者到图书馆),课前让学生读读自己的阅读体验。,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笔者以为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他们选准读物,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每次上阅读课时,我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小结:1、悟到了什么?2、学到了什么?3、掌握了什么?4、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长久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很好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笔者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名家的文章,让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有时还可以仿写。这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油市彰明中学 王翠蓉)
新闻推荐
“他是一位一心解民忧的调解高手。”提起人民调解员何心宝,江油当地干部群众无不交口称赞。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何心宝认真对待经手的每一起案件,耐心倾听,倾心感受,倾情化解千家万户的怨结...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