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整齐划一,一个个畜牧养殖场错落有致,一片片林地郁郁葱葱……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江油市枫顺乡,眼前不再是大地震后那个满目疮痍的“孤岛”,入眼的全是充满希望的绿色。
顺着通村公路,记者来到该乡枫橡村,一个个香菇生产大棚映入眼帘。走进村民黄群荣家近两亩的大棚,只见整齐的木架上,一袋袋菇种整齐的排列着。“袋料香菇十分好种,每年可以收三季。”黄群荣乐呵呵地说。像黄群荣一样,如今,袋料香菇已经成为当地群众重建家园、发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灾后重建以来,枫顺乡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突出辐射面和带动效应。以得枫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利用山区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栽培袋料香菇80万袋、椴木耳5万瓶。当地种菇大户杨国举说:“我一家就种了7万袋,特别是合作社为我们种菇户提供了很多便利,乡政府也给我们进行了补助,人虽说累了一点,但值得啊,光去年我种菇的纯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
香菇产业仅仅是枫顺乡特色产业牌的其中一张。近年来,该乡充分利用山区气候条件优势,以老山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积极发展山区特色生态养殖业。在大力鼓励扶持大户发展的同时,全面发展生猪、肉牛、山羊6000余头,土鸡等小家禽20000只,实行分散和规摸养殖相结合,并积极在生猪、肉牛、土鸡养殖过程中推行“免饲料绿色无公害养殖技术”,突出山区养殖特色,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产品土色土香,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该乡养猪大户吴会琼感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在这山窝窝里能发家致富!”她告诉记者,前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自己开始规模化养猪,硬化入户道路80米,建设成规模养殖圈舍260平方米,建成10立方米沼气池一口,当年就实现纯收入3万多元。“预计今年可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纯利润在6万元以上。”吴会琼说,如今她和丈夫一门心思抓养殖,搞发展,对自家项目的“钱景”很有信心。
产品好了,得有销售渠道才行。枫顺乡在交通、通讯、流通能力全面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在集镇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香菇、土鸡、腊肉等为代表的山区特色农产品贸易市场,以货真价实的特色产业产品吸引外来客商,同时将产品强势推向乡外市场,以此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升级上档,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大的收益。
依托资源和地理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念好山字经,唱好特色戏”,着力打造、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产业,正是枫顺乡在灾后重建中探索出来的一条致富捷径,勤劳的枫顺人正在这条路上昂首挺胸,越走越远。 (本报记者刘鑫肖赟梅)
新闻推荐
在长期的应试教学中,诗歌被忽略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诗歌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成了点缀,学生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很低。语文考试的写作体裁要求大多是“除了诗歌,文体不限”。现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