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别啰哩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转引自《人民教育》1981年第1期:《谈教学的着重点》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发觉在教学《陈毅市长》这幕话剧时可以挖掘到课文中很值得玩味的细节。
《陈毅市长》(节选)安排在九上第四单元。这幕话剧主要讲述在建国初期,作为上海市长的陈毅亲自去请齐仰之出山,主持医药厂工作的事。文章塑造了陈毅和齐仰之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豪爽、干练、执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革命家和一个不问政治、清高且又固执的化学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感受了一代伟人陈毅的魅力。
这幕剧中有三个矛盾冲突:进门——破例——出山。随着矛盾的一个又一个的展开与化解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在阅读理解这些矛盾冲突的化解过程中,我发现文中有一些兵法的巧妙运用。陈毅虽不是身处战场,但这些兵法用得恰到好处不留一丝痕迹,让我们不仅佩服陈毅的 “作战能力”,更佩服作者沙叶新别具匠心的构思。
第一招:缓兵之计
陈毅面对一个酸腐不问政治的齐仰之,用自己的固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持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即齐仰之打开了门。但陈毅没有单刀直入地直接表明自己此行的目的,而是用了一招“缓兵之计”。他巧妙地化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句子,改成“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形容屋内环境,盛赞齐仰之的品德高尚。他本想以此来博得齐仰之的好感,为齐仰之破例“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蓄势,可这一招在清高的齐仰之面前并不奏效,让他不得不使用第二招。
第二招:激将法与欲擒故纵
在兵法中,欲擒故纵是这样说的: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在今天看来,这招是指在对方或敌人气势最盛时不直接正面冲突,等他士气低落时再去捕捉他。历史上有名的使用这一战术的是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一次又一次地捉又一次又一次地放,不仅让孟获气势全无,而且让他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
当第二个矛盾摆在陈毅面前时(即使是市长,齐仰之也不给面子,坚持“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原则),面对这一棘手问题,陈毅打破常规,没有说要在三分钟内讲完他来的目的 (事实上他如果这样做也不可能在三分钟内讲完),他则采用了一招“激将法”:“先生对有一门化学一无所知”这一问题的抛出,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齐仰之心中炸开。在齐仰之要求陈毅赐教时,陈毅“欲擒故纵”,假意起身要走,这可让清高的齐仰之不能忍受,主动破例,让陈毅不受时间限制。看来,陈毅的这招“激将法”与“欲擒故纵”很见效。
第三招:偷梁换柱
古书上说:频则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之,此可谓“偷梁换柱”。现代的意思是指:频繁地变动敌人的阵容,抽调开敌人的精锐主力,等待它自行败退,然后乘机取胜,这就好像拖住了大车的轮子,也控制了大车的运行一样。历史上郑庄公使用了这一招后赚得三军之师,真可谓是“一招妙招出手,赚得盆满钵满”。
陈毅为了说服齐仰之出山,使用了逻辑上的“偷梁换柱”法。他把“化学”这两个字“偷梁换柱”,理解为“共产党人的变化之学”的简称。这样既符合齐仰之化学家的身份,又把科学与政治结合起来,把一个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说动起来。
兵书上说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陈毅正是靠着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才赢得了这一次交锋的胜利。
●循诵印件,觉其强调教师精究课文,讲透课文,此固非常必要,而于同时导引学生自动理解课文,为他时阅读任何书籍文篇作准备,言之无多,似感不足。及读至从多讲到少讲,从讲到不讲之处……。于此我欲进一言,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而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此如教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六,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能深入的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深层次的内涵才是老师的责任。
(江油市厚坝初中李艰珍)
新闻推荐
本刊4月18日14版刊登的“二年级数学广角《排数与握手》教学反思”一文,漏刊了作者,作者系江油市胜利街小学罗锡菊。特此更正2012年4月25日...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