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是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故里。李白在家乡生活了25年,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和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等名胜、遗迹。
日前,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江油目前珍藏了许多有关李白的珍贵文物,其中4件国家一级文物更是引起中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关注。
唐代石牛
(国家一级文物)
唐代石牛身长0.95米,高0.42米,头高0.65米,牛身完好。原在江油青莲镇石牛沟,《彰明县志》曾有记载。石牛沟在青莲镇太华村,紧邻李白出生之地陇西院。因当地村民开荒时挖出一头酷似真牛的奇石,人们便称这条山沟为石牛沟。石牛自然形成,未经工匠的雕凿,四蹄跪伏,双目注视前方,背上光滑发亮,造型极为生动。
少年李白隐居匡山读书十年,回到青莲听人们说起石牛,十分好奇。在石牛沟看到了神工造化、生动传神的石牛后,不禁吟诗一首:“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滴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该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不羁的性格,历来被世人称颂。
据了解,石牛现搬至李白纪念馆陈列,供中外游人参观。2002年,曾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碑
(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碑也是国家一级文物,此碑身高2.91米,宽1米,厚0.24米。碑帽高1米,宽0.9米。碑座高0.39米,宽1米。碑帽上有浮雕像3尊,碑侧面刻小佛像20尊。刻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正月初八。为“宣德郎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杨遂撰,将仕郎中绵州彰明县尉马国祥同题,沙门辞崎书”。碑文楷书,竖排25行,每行54字。碑文与清王琦辑《李太白全集》载枥遂“李太白故宅记”文字有出入。碑阴刻《彰明县修筑城墙记》,刻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对于研究李白出生在江油提供了重要资料。此碑原立彰明治城,现置李白纪念馆内,被誉为“镇馆之宝”。
“敕赐中和大明寺
住持记”碑
(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一级文物北宋“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高2.16米,宽0.97米,厚0.22米。碑帽高0.77米,宽0.705米,碑帽刻有龙纹和佛像一尊。此碑刻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香林院修造,允文书。碑文29行,每行72字。因年久剥蚀,下部每行缺5字。碑阴额有篆书“大匡山寺碑文”6字,刻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文载:
“绵州知州呈报四川宣抚使……拨给山田197亩,水田120亩,以及所拨给田地不得变卖……本寺原是古迹,祈保风雨蚕湿之处,李白读书所在……”对于研究李白具有重要价值。此碑原在江油市大康镇大匡山,现移至李白纪念馆内珍藏。
宋代李白醉酒石雕墨洗
(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一级文物宋代李白醉酒石雕墨洗,系1983年6月彰明镇出土。石质,全长19.6厘米,底座宽7.2厘米。酒坛高9.1厘米,人高7.1厘米。左部为一酒坛状藏水器,上覆荷叶盖,有一缺口。右为“李白醉酒”半卧状人物造型,绾髻长须,敞胸腆腹,宽袍大袖,右手抱坛,左手扶膝,神态生动。石雕墨洗造型别致,刀法娴熟,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李白醉酒雕像”,现由江油市博物馆珍藏。
(刘术云本报记者彭雪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20)日,家住安县塔水镇的张进斌,从安县塔水派出所户籍民警手中接过户口簿,结束了他长达10多年的“黑人”身份。据了解,张进斌于1976年出生,其父亲张思高是塔水镇农村人,母亲付心莲是从遂...
江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江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