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邓雪琳
“小王,你快来看看我们家的白山羊是不是生病咯?”“小王,今年中药材收成不好,你帮我找找原因嘛”……接听这样的电话,是北川县坝底乡通坪村农技员王亮的日常。
通坪村,是北川县坝底乡的一个小山村。以前,由于交通、水利配套设施薄弱等原因,导致该村农作物收成不好,种养殖技术落后,这里过去也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
但如今的通坪,风景怡人,产业兴旺,百姓幸福,全村在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彻底告别贫穷。而这一切离不开基层农技员的默默付出。近日,记者来到通坪村,跟随王亮的脚步,探访基层农技员的生活。
重返家乡游子变身农业“守护神”
一双运动鞋、一件白大褂,斜挎一个重达近十斤的工具箱。眼前这个因为常年户外工作,皮肤晒得黝黑的人,就是王亮。
从小生活在通坪村的王亮,在2015年主动请缨,以基层农技员的身份回到了家乡通坪村。“以前的家乡太穷了,家家户户种养殖产量都不好。所以我才想着能为家乡做点事。”王亮对记者说。
通坪村全村10个村民小组,181户农户,共596人。每户种养殖情况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也不同。为了彻底摸清全村情况,王亮刚回到家乡那一年里,先后进村155次,深入贫困户135次,全面摸底排查。
“你看,这家养的白山羊每次都是我接生的。”“那家的魔芋种植在经过我们培训后,产量提高了!”……如今,当他向记者介绍村里情况时,一张关于全村农业发展概况的“全景图”就好像刻在他脑海里一样。
在基层的近四年时间里,王亮始终坚持手机不关机、有事立刻去,为村民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
“小王,快过来哟!我们家的白山羊难产,快来救救它!”去年深冬,他突然接到贫困户熊国兵的电话,焦急的语气、颤抖的声音,让王亮立刻紧张了起来,二话不说便骑上摩托车赶往村里。接到电话已是下午五点,天已开始变黑,天空中还飘着小雨,沿途车轮打滑了几次,他还险些掉下山谷。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他赶到熊国兵家中,可双手经过长时间的骑车早就冻得没有知觉。可他穿上白大褂,拿出工具,将双手放在火炉上烤了几分钟后,便开始手术。最终成功保住了大羊,避免村民遭受更大损失。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王亮用这种执着敬业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位村民,大家伙都对他十分信任,笑称他为村里的“守护神”。
励志扶贫俯身当好产业“造血人”
“以前,我只想着用技术给村民的产业带来帮助,但几年的工作下来,我才深刻意识到‘输血’不如‘造血’的意义。”王亮这样对记者说。
立足这一思路,几年前,王亮根据通坪村实际,结合“因地制宜、特色经营、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逐步形成了“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合作社加贫困户、农场加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并在全村推广开来。
几年来,王亮在村里陆续组织开展了30次种、养培训,参加人员达到600余人次,并发放了1500余份资料和8000元物化补贴等,成功培育了10户科技示范户。
不仅如此,王亮还带着村民建起了家庭农场和种养合作社,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为了贫困户发展黑猪代养,他通过积极与合作社商讨,实现了“0”支付猪本,减少贫困户的垫压资金,极大地增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如今,通坪村发生了大变化,大家伙儿对王亮这位基层农技员更是赞不绝口,“种啥要问他,养啥也不怕,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农技大师!”“只要家乡好了,我干什么都值了。”对乡亲们的称赞,王亮笑着这样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日前,省医疗保障局调研组一行来绵,就国谈药抗癌药政策落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及“三医联动”等相关重点工...
北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