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春梅
4月26日,记者驱车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站在独具羌族特色的寨门前举目远望,一片片果园郁郁葱葱,一条条水泥路蜿蜒穿越青砖红瓦的羌家院落间。漫步在风景如画的石椅村,家家户户庭院里鲜花盛开,庭院外成片的枇杷树、李子树上串串诱人的果实已挂满枝头。
记者走进一户名为“花果山庄”的人家。院坝里停着两辆轿车,七八个客人在院子长廊的果树下,喝着主人家才沏的新茶、吃着刚摘下的樱桃,谈论着眼前令人羡慕的乡村美景和惬意的羌家生活。踏进三层羌楼,“三星级农家乐”
“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单位”的标牌悬挂在门楣上,大厅内二十几张大圆桌排放得整整齐齐,大厅一角的冷藏柜里,摆放着折耳根、鸭脚板、狗地芽等十来种山间野菜。大厅后面是宽敞明亮的厨房,干净整洁的案台上各种餐具、调料、食材摆放得井井有条,男主人陈继良正忙着切菜,女主人黄彦在一边打下手;与厨房一墙之隔就是烧火的灶屋,屋梁上密密麻麻挂满了大块大块的腊肉、腊排骨、腊猪脚。
“哇,好多腊肉呀!”记者禁不住赞叹道。“不算多哟,等到五月端阳‘枇杷节\’一开始,山上的游客多了,这些肉还不够招待他们呢!”黄彦抬手捋了捋额头上汗湿的头发,抿着嘴自豪地说。
“啥子枇杷节啊?”记者穷追不舍继续问。
“地震后,从2012年开始,我们都已接连搞了五届枇杷节了。”一旁的村主任陈华全接过话茬,向记者介绍起石椅村这几年在小水果上做文章,发展羌家旅游的致富经——
地震前,海拔1200米的石椅村有300亩猕猴桃林,600亩枇杷林,700亩李子林,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水果比山脚下的水果晚熟个把月,味道更醇甜,一到水果成熟的季节,就有不少城里人开车来买。村里最早的几家农家乐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招待客人忙都忙不过来。
地震重建后,从山脚到村里的5公里盘山村道硬化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陈华全挨家挨户做工作,劝大家在重建房屋时尽量建得宽敞些,要靠家门口的小水果做大文章,有条件的都办农家乐开门迎客,让村民都吃上旅游这碗饭。在陈华全的劝说下,全村92户有近一半的家庭在重建后办起了农家乐。2009年7月,陈华全又请来省级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广元担任石椅羌寨的“军师”。通过母广元出谋划策,陈华全和5户村民达成协议,以房屋和部分果树入股,成立了北川石椅羌寨羌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又通过自筹、贷款等形式修建了寨门、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2009年8月,修葺一新的石椅羌寨开门纳客。
母广元根据天然石椅典故和火盆山的传说,撰写了“天赐石椅羌寨,神造火盆仙山”的寨门对联,收集整理并编写了《深藏不露的人间仙境—北川石椅羌寨》和《火盆山传说》及《漫游羌山探石椅》《石椅寨里羌韵浓》等景点解说词。并且组织培训了一批以当地姑娘小伙为主体的羌文化表演队伍。
采新茶、摘水果、喝咂酒、跳莎朗、吃老腊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灾后重建的石椅羌寨成了北川羌乡弘扬传承古羌文化的旅游名片,民间外交活动的聚焦点,央视、川台及全国各地新闻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2010年,石椅羌寨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村,后又获得全国旅游模范村的称号。
靠小水果发展羌乡农家乐,挖掘羌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石椅羌寨不仅名声在外,更是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阔步向前: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仅4000元,2011年增加到10400元,2017年纯收入超过了2万元。
新闻推荐
□讲述:赵义兴(北川羌王竹海创办人)□记录:记者田明霞“5·12”特大地震来袭时,我正在北川大酒店大堂里,一时间砖头瓦块乱飞。侥幸逃生后,看见自己投资6800多万元建成的北川大酒店在地震中被震垮,真是心...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