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春梅
“给我两瓶蜂蜜!”“给我两袋玉米面!”“好嘞!不急哈!都有货!”近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油房沟村村委会的院坝里像集市一样热闹,一群从深圳远道而来的客人将村民陈刚夫妻团团围住,争相购买他家自酿的土蜂蜜,还有帮村民代销的水磨玉米面。
十几分钟时间,两大桶蜂蜜、几十袋玉米面就被抢购一空。陈刚和妻子一边清点刚刚卖货的收入,一边忙着在手机微信上回答网上买家的问题,还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发货地址……尽管忙得团团转,但夫妻俩脸上一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与快乐。
油房沟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偏远村,平均海拔1250米,距离曲山镇20余公里。地震前,这个村不通公路,村民出行只能翻山越岭。2012年,邓永路建成通车后,解决了该村群众出行难的困境。2014年至2017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该村又先后修建了11.4公里硬化村道,全村人畜饮水、生产用水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提升,为村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邓永路像一条丝带盘旋在大山之间。沿着这条路从村委会出来几百米远,就是陈刚家震后建成的生产用房。几十头羊在圈里吃着草,一排排蜂箱整齐的排列在屋檐下,一群跑山鸡在竹林里觅食,竹林边上的地里种着当归、芍药……这样守在自家门口卖“山货”数票子的日子,陈刚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在邓永路建成通车以前,油房沟村山高无路,村民们守着满山的“山货”却过着穷日子。因为穷,陈刚虽然是家里的独子,还是到安县塔水去当了上门女婿。对此,陈刚的母亲李义芳一直耿耿于怀,觉得对不起儿子,“全靠地震后国家的政策好,白晃晃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儿子带着媳妇回来也能挣钱了,我也就没得啥子好遗憾的了。”
“过去因为穷当上门女婿,我不怨父母。自从家门口的路修通后,可以说实现了我们村祖祖辈辈‘修路致富\’的梦想。靠着国家对灾区的扶持政策,这几年,我带着妻儿回到山里来搞种养殖业,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去年卖了30几头白山羊、3头黄牛、20几箱蜜,杂七杂八加起来毛收入有8万多元。利用国家给我们村的脱贫帮扶资金,我和村里其他9户养蜂大户成立了‘七彩\’养蜂合作社。前段时间,通过上农民夜校,我还学会了开网店,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吃上我们油房沟地地道道的“山货”。今年,我又投入了6万多元,在山上种黄精、白术这些药材,等上3年就看得见效益了。”一说起他种在地里、养在圈里的“山货”,陈刚就两眼放光,扬起的嘴角充满了自信。
据了解,过去像陈刚这样到平坝当上门女婿的山里娃在油房沟村并不少见,如今像陈刚一样依靠搞“山货”经济谋“钱途”的山里人更不是少数。“除了陈刚,油房沟村村支部书记陈仕奎算一个,乌山羊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庸华算一个……养蜂放羊、种药植树、建野生猕猴桃基地,他们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一个比一个搞得红火。”作为曲山镇联系油坊沟村的干部,李晓容也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说起村里的变化,她如数家珍:“天时地利人和,振兴乡村经济,需要更多像他们这样有头脑有魄力、敢做敢当的能人来带领全村老百姓发家致富!”
新闻推荐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永远不知道贾平凹老师一天会有多忙。有一种说法:成功者往往都是善于管理时间的人。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二十四小时,若不合理安排,像贾老师这样的大作家哪里还有时间写...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