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北川新闻 > 正文

明朝第一任蜀王朱椿的朋友圈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逝在奉节迁葬成都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7-07-23 04:27   https://www.yybnet.net/

明朝第一任蜀王朱椿的朋友圈 宋濂画像。

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安公广场一侧,有一栋灰色建筑,叫潜溪书院。名字叫书院,其实不是学校,而是为当地居民免费服务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为何取名潜溪书院?说起来渊源就很深了。清朝的四川,书院数量排在全国第二位,成都城区内有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潜溪书院四大书院。潜溪书院最初位于原华阳县境内,道光13年(1833)迁到梨花街,清末被废。所以,华阳街道安公社区重拾潜溪书院的牌子,也在情理之中。

潜溪书院为何得名潜溪?这与明初大儒、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有关。宋濂本是今浙江浦江县人,为何与远在千里外的四川搭上了关系?这又与宋濂晚年横遭牢狱、客死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后被首任蜀王朱椿迁墓到华阳县有关。

宋濂死时,朱椿年龄尚小,他们有着怎样的交集和故事?随着世界级孤本、朱椿的《献园睿制集》被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局)的胡开全先生从日本拍摄回国,宋濂与四川、蜀王朱椿的故事浮出水面。

神童成为一代名儒

立志要做帝王老师

宋濂(1310-1381),《明史》有传。因与祖父的生日在同一天,故名为寿,后改名为濂,字景濂,出生在金华县潜溪村(今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上柳家村),后举家迁居到浦江县的青萝山。

宋濂以出生地潜溪为号,又称潜溪先生,潜溪书院得名即由此来。

宋濂是早产儿,母亲怀他刚满7个月就生下来了,幼时的宋濂体弱多病。这个看起来病殃殃的娃娃,却在读书上表现出神童般的天赋。他的求学经历,简直就是一部传奇加励志史。

宋濂的好友王袆在《宋太史传》中说:“(宋濂)甫六岁,即能诵古文书,过其目辄成诵。为诗歌有奇语,操笔立就。人异之,呼为神童。”

有读书天赋的宋濂,却遭遇了家贫的困境。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早年艰辛求学的情况,现在人已经很难理解和体会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送东阳马生序》看看。

总之,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勤奋学习,先后师承著名文学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宋濂成了一代名儒。

元朝以理学为官方哲学,宋濂精通理学之道,这成为他后来辅佐朱元璋的基础。

至正9年(1349),因宋濂名气太大,元朝廷征辟他为翰林院编修。

能进翰林院,对读书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耀,估计和现在的院士差不多。

但宋濂以要奉养父母的理由拒绝,选择隐居讲学。

宋濂为什么拒绝?这时的宋濂还没满40岁,一身学问,正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大好时机。

这里自然有古代文人清高的因素,也有学者分析是宋濂认为元朝廷行将就木,不愿同流合污损害声名。

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宋濂不愿为元朝廷效力。

吴莱、柳贯、黄溍都是南宋遗民方凤的门生,方凤对故宋的怀念根深蒂固,这必然会影响门下弟子,传承到宋濂身上也是理所当然。作为汉人,宋濂自然不愿意为“外族”政权效力。

但宋濂是有志向、抱负的,而且雄心很大,不亚于躬耕南阳的诸葛亮。

他在《太白丈人传》中说:“其自任以斯道之重,非人君北面而事之不轻出,出则必为帝者师。”要做事就要做大事,比如给皇帝当当老师什么的。

不是不想,时候未到啊。9年后,时机来了。

至正18年(1358),吴国公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市),改名宁越府。

这时的朱元璋,事业正处于急速上升期间,他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

朱元璋久闻宋濂大名,召见宋濂。宋濂没有学诸葛亮“待价而沽”,让朱元璋去三顾茅庐,而是应邀面见了朱元璋。

这一年,宋濂48岁,朱元璋30岁。

史料没有记载江湖草莽英雄朱元璋和一代名儒大家宋濂谈了什么,但可以推测的是,风华正茂、豪气万丈的朱元璋,对“状貌丰伟,美须髯”又博学多才的宋濂充满了崇敬之情。

第二年,宁越府知府王显宗奉朱元璋之命开办学校,聘请宋濂等人为老师。

这时,朱元璋还没有夺得天下,天下还是元朝廷的,但宋濂欣然应征出山了。

从此,宋濂与老朱家开始了各种恩怨情仇的岁月。

随侍朱元璋的左右

宣讲儒家治国之道

至正20年(1360),经朱元璋手下谋士李善长举荐,闻名江南的“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一起应征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被尊为“五经”师,为明朝确定以理学为宗的执行者之一。

宋濂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掌管江南一带的儒学教育事务。

这一年,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5岁。宋濂的另一个工作,太子赞善大夫,就是给朱标当老师,编写教材,讲授经书。直到洪武10年(1377)宋濂退休,他的帝师角色都没变。

宋濂出仕后不久,工作改任,为朱元璋撰起居注,随侍朱元璋左右,相当于是给朱元璋当秘书兼顾问。

朱元璋本是草莽出身,但在戎马生涯中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政务之余,仍勤奋好学,非常励志。宋濂作为饱读诗书的儒士,成为朱元璋最好的老师。

宋濂终于得偿所愿,也乐得趁此机会,通过宣讲儒家经典要义,用儒家的经邦治国之道,特别是理学,影响朱元璋的思想、决策和施政。

朱元璋为学习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方法,也对儒家经典怀有特别的兴趣。

一拍即合,事情就这么愉快地成了。

朱元璋曾叫宋濂给他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借机进言说:“《春秋左氏传》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您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就能平定天下!”

宋濂这番话,算是说到朱元璋心窝里了。

朱元璋当时还没取得天下,但他渴望拥有天下。宋老师说遵行《春秋左氏传》里的道理,就能平定天下,那一定是极有道理的。

朱元璋曾经问宋濂,帝王之学,看什么书最好,宋濂推荐了《大学衍义》。

《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儒家经典“四书”,讲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衍义》包括了儒家的一整套伦理、哲学、政治思想,后世视之为“帝王之学”,的确很适合用来教导朱元璋。

朱元璋不仅接受了《大学衍义》,还叫人把书中的内容书写在“殿两庑壁”。

朱元璋不仅自己经常去观看,还与大臣们反复讨论其中的一些问题,并让宋濂评讲,最后自己总结发言。

洪武2年(1369),朱元璋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元史》修成后,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

第二年,朱元璋命宋濂等人续修《元史》,半年后完成,朱元璋赐宋濂金帛。学者们都尊称宋濂为太史公。

洪武6年(1373),朱元璋想让宋濂参与处理政事。宋濂推辞说,我没有别的长处,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很满足了。

宋濂一心一意只想当帝师。作为朱元璋没挂名的老师和太子朱标、诸王子如朱椿等挂名的老师,宋濂应该是用尽了洪荒之力。但效果呢?

对朱元璋来说,宋濂是失败的;对太子朱标、王子朱椿等来说,宋濂是成功的。

尽心尽力教导太子

仁厚理念埋藏祸根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在宫中修建大本堂,搜集古今图书放在里面,延请四方名儒教育太子朱标及其他王子,宋濂为负主要教导责任的师傅,即继续兼任太子赞善大夫。

从至正20年(1360)到洪武10年(1377),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宋濂即使因父亲去世而回家居丧,都一直认真负责地教导朱标。

朱标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宋濂必定会说:“应当是这样,而不应当是那样。”

朱标对宋濂也非常尊敬,宋濂说什么,他都严肃虚心地接受,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这样的结果,宋濂成功地把小小少年郎朱标教导成温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位继承人。

宋濂把朱标教导成这个样子,朱元璋表面上满意,但内心深处却越来越不满意。

朱元璋认为,历史上的那套政治是有缺陷的,只有进行必要的革新,推行强权政治、施行严刑重法,才能稳定天下,并希望后世子孙也要这么做。

但宋濂传授给朱标的治国理念却是宋儒那套仁厚伦理,主张立国之道应以宽仁为本。要命的是,宋濂的理念,朱标非常认同。

洪武10年(1377),朱元璋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朱标“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朱标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多次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

据说,朱元璋有一次对报上来的案子审定后,叫御史送给朱标复审,朱标把重罪都减为轻罪。

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问御史:“朕与太子谁正确?”

老奸巨猾的御史哪个都不敢得罪,说了一句两边都讨好的话:“陛下欲杀之,法之正也;太子递减,心之诚也。”

在朱元璋看来,作为接班人的太子拥有妇人一般的仁慈心肠,对治理天下不是好事。而太子之所以这样,全是宋濂教导的结果。

洪武10年(1377),宋濂以年老为由申请退休,朱元璋爽快地同意了。

朱元璋写了一首诗送给宋濂,其中两句是:“白下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退休了就好好回家休养吧,今后我们就很难见面了。

但宋濂没看出朱元璋的话外之音,反而回应了两句:“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事实上,宋濂的确这么做了,此后每年到南京朝见一次,你让朱元璋怎么想、怎么看?

而且,宋濂回家后,退而不休,还继续发挥余热,仍然以帝师身份给太子写信,继续向太子推行他的仁爱理念。

不但如此,宋濂在自己出事后还不忘给才几岁的朱椿写信,继续推销他的儒家仁厚伦理理念。

这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朱椿亲口说的。

宋濂曾经教过朱椿

启发朱椿教化一方

洪武4年(1371),朱椿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椿在宫中开始接受儒学教育。

明朝状元、新都人杨慎(杨升庵)在给蜀成王朱让栩的《长春竞辰稿·序》说,蜀王朱椿“自其未之分封日,则宋景濂为之傅”。

杨慎这句话,几百年来曾引起过争议:宋濂到底教没教过朱椿?

因相关史料没有记载宋濂与朱椿有交集,其他证据也没有,所以从严谨的学术态度来说,宋濂是否为朱椿老师,的确存疑。

胡开全整理《献园睿制集》后发现,集子中收录了朱椿与宋濂有关的诸多文献,如《题翰林承旨宋濂观化帖》《跋宋太史楹铭》《跋宋太史与门人手帖》等。

这些由朱椿写下的文献证明,朱椿的确与宋濂有交集,而且关系非同一般的亲密。

朱椿在《跋宋太史与门人手帖》中说:“先生以事将谪于蜀,命下之日,乃贻书某,谕以明经树德,以濂洛诸贤自期。视先生处患难忧戚,如在函丈间,死生祸福置之度外,而拳拳以先哲所以为教者望其徒。”

这里的“徒”,意思很明显,就是徒弟、弟子、学生的意思。朱椿称呼宋濂为先生,自然有尊敬宋濂的意思,但也有老师的含义。

这说明,宋濂的确在皇宫里教过朱椿。杨慎的说法是正确的,是言之有据的。

胡开全认为,宋濂叮嘱朱椿“明经树德,以濂洛诸贤自期”,是朱椿后来到蜀地就藩后“以文教化一方”的思想源头。

宋濂所说的“濂洛”,是指宋朝理学的两个重要学派。

“濂”指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之祖;“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

话说回来,宋濂是怎么出事的呢?

宋濂有两儿两女,大儿子宋瓒,二儿子宋璲。

洪武9年(1376)六月,朱元璋对宋濂说:“朕以布衣为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从,为开国文臣之首。俾世世与国同休,不亦美乎?”

朱元璋还说,希望让宋濂的儿子、孙子都一起出来做官,为国效力。

尽管宋濂再三推辞,朱元璋还是任命宋琏为中书舍人,宋濂的长孙、宋瓒的大儿子宋慎为殿廷仪礼司序班。

中书舍人和仪礼司序班都属于内廷官职,加上宋濂的帝师身份,宋家祖孙3代同时在朝廷为官,都能经常见到皇帝,真是无比荣耀,大家羡慕不已。

宋家和当朝左丞相胡惟庸还结成了一桩亲事,宋慎娶了胡惟庸的孙女为妻。没想到,就是这桩在当初看起来很是荣光的婚事,给宋家带来无尽的灾祸。

洪武13年(1380)正月,朱元璋突然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并取消丞相及其办事机构中书省,整肃“胡党”,前后诛杀3万余人。这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

宋慎因婚姻关系被牵连进胡惟庸案,在洪武14年冬被处死;宋琏也被株连而死;远在浙江浦江县青萝山老家安享晚年的宋濂,被戴上枷锁,押解到南京论死。

在马皇后和朱标的抗争下,朱元璋最终免去宋濂一死,流放到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一带)。

71岁的宋濂戴着枷锁,在官兵的押解下,与大儿子宋瓒等家人一起,艰难地朝茂州而去。

走到夔州时,宋濂再也经不起折腾,驾鹤西去,享年72岁(虚岁)。

迁葬宋濂墓到成都

朱椿先为宋濂平反

宋濂死后,夔州的官员们不顾禁忌,纷纷前去哭祭,并赠送财物以帮助宋濂家人办理丧事。夔州知州叶以从,把宋濂安葬在莲花峰下。

宋家人还没来得及离开夔州,宋瓒也去世了。安葬宋瓒后,宋家人继续朝茂州进发。

宋璲的儿子宋怿,与母亲居住在茂州,生活艰辛。

宋璲善于作诗,尤其精于书法,宋怿“思绍父学”,想继承父亲的学问,勤奋努力,非常上进。

宋濂死后9年,洪武23年(1390)正月初一,朱椿就藩四川成都府。

在宋濂的得意弟子方孝孺的请求下,朱椿派人打听宋濂家人的情况,听说宋家日子过得艰辛、宋怿勤奋上进后,“闵之,时赐粟帛,赒其家”,使宋怿解除后顾之忧,得以专心学习,并学有所成。

朱椿这么做,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宋濂死后,罪名并没消除,他的家人仍戴罪在身。换成别人,躲都来不及,而朱椿不但同情还资助宋濂家人,这是非常难得的。

1398年,朱标之子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建文帝追念宋濂“兴宗旧学”的功绩,征召宋怿入朝,授职翰林院侍书。宋怿的书法很好,“名革朝间。”

永乐11年(1413),朱椿感念宋濂开国有功,将宋濂墓从夔州迁葬到华阳县安养乡。此举被认为是拉开了为宋濂平反的序幕。

72年后的成化22年(1485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蜀惠王朱申鑿有鉴于宋濂墓被损坏的情况,将宋濂墓迁到“锦城迎晖门外”,即成都的净居寺西侧。

同时,为更好地祭祀宋濂,蜀惠王还把净居寺改名为报恩寺,赐田80亩以供祭祀,在寺南侧大约一里远的砖头堰支流上修建宋公桥,以作纪念。

弘治9年(1496),四川巡抚马俊上奏,称赞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学者,述作可师,又辅佐帝业,功昭绩著,但却死在远戍之地,希望能为宋濂正名。

弘治帝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恢复宋濂原有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正德年间,又追封宋濂谥号“文宪”,所以宋濂又被称为文宪公。

宋濂平反后,人们在他墓旁修建了祠堂,为他塑像。因宋濂号潜溪,故名潜溪祠。

明末,张献忠退出成都时,报恩寺和潜溪祠毁于兵火中。

清乾隆12年(1747),华阳县知县安洪德在净居寺旧址上,修建了一个书院,以宋濂的号命名为潜溪书院。

《华阳县志》记载,潜溪书院“延名师,设讲席,集生徒,朝夕肄业于其中”,声名远播。与锦江书院、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四大书院。

道光13年(1833),华阳县知县高学濂考虑到潜溪书院离城区比较远,学生上学不方便,在城区的梨花街买下一块地,修建为潜溪书院。原有的潜溪书院,仍旧称为潜溪祠。

到清末,潜溪祠被废。宋公桥旁建成了街道,街名宋公桥街即由此而来。宋公桥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粥,所以这条街又称茗粥街。

那么,原净居寺及潜溪书院遗址如今究竟在哪里呢?经成都有关部门考证,其所在地为今龙舟路小学校园内。

龙舟路小学官网“校园情况”中明确地说,校址原是潜溪书院故地。学校内修建有宋公亭、潜溪小桥以及潜溪源头井遗迹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新闻推荐

提速降费两年间直抵民生“获得感”

国办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两年多来,运营商大幅迈出提速降费的步伐。更快网络、更惠资费和更优服务,带来的民生“获得”实实在在。“更快”网络传递民生温暖...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明朝第一任蜀王朱椿的朋友圈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逝在奉节迁葬成都)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