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烨
在本职岗位上一干就是24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脚踏实地的干和勇挑重担的做。在全省劳模、市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职员李强看来,他的工作并不值得赞扬,因为那只是他的职责。
1974年出生的李强,是绵阳盐亭人,从18岁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在城建一线从事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坚持“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理念。他认为市政工程就要方便市民、惠及民生。
热爱本职 情系民生
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强长期在城建系统一线从事城市道路、桥梁、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
李强用他的实际行动,注解着“敬岗爱业”。
记者第一次见到李强是在董家沟片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项目现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李强穿着防水服、带着施工设计人员下到数米深的污水沟,趟着齐腰深的污水从洞口探至洞尾,只为了探清董家沟过小断面的实情,解决工程推进中的难题。
单位的同事聊起李强,对他的评价都是,“干起工作来,简直是‘吹毛求疵\’的严谨。”而在李强看来,“市政工程就是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
李强把工作当作一种责任。在他负责的工程项目中,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在西山南路道路改造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要求把放了一夜的几车铺装水稳过期料使用在现场,希望他睁只眼闭只眼,他义正辞严地说:“我放你一马,老百姓能放一马吗?良心能放一马吗?”在他的监督下,将废料作为建渣进行了处理。在沈家坝6号路污水管道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为图方便,将小区的污水管道直接接入雨水沟,他发现后对施工单位提出严肃批评,并责令立即进行了整改。
危险时刻 勇挑重担
坚守在城市建设工作一线的李强,危难时刻,也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强被确定留下来负责城市道路的抢通和维护,但他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主动要求参加建设局组织的第一批30人组成的抢险队,连夜步行30多公里赶至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在余震不断的灾区现场,李强和同事们共同努力,先后抢救了32名伤员。
记者问李强,当初你就不害怕吗?他淡然地答道:当看到地震后的惨状,听到急促呼救声时,心中容不得去想其他了。只有一个信念,救人!
抗震抢险工作告一段落后,李强又受命主动与上海、山东、河北等省市援建领导小组协调,组织选地块,平场地,联系建筑材料,开展活动板房接收转运、组织民工安装搭建等工作,经过4个月艰苦奋战,先后搭建了科创园、永兴、石桥铺、魏城、擂鼓片区活动板房26000余套。
关心社会 关爱他人
带着城建人的这种“为民情结”,李强在生活上也是一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热心肠”。
去年2月10日,本报以《好市民奋不顾身跳河救起溺水小孩》为题,报道了李强不顾天寒地冻跳入河中,奋力将溺水小孩救起,小孩最终转危为安,救人后的李强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默默离开了现场。
回忆起这段英勇救人的经历,李强淡然地表示,“这些都是我们市民应该做的,我相信其他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毫不犹豫下河救人。”
除了奋不顾身跃入河中救人这样的义举,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也活跃着李强的身影。向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向贫困地区,向身边生病朋友捐款,但凡别人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总少不了李强;隔三岔五,他还会买上几斤肉、几袋糖果、几桶油到石洞敬老院看望那里的孤寡老人;李强还多次去梓潼儿童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孤残儿童,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爱护他们……
新闻推荐
11名北川娃娃给将要赠送的明信片签名本报讯(记者田明霞文/图)7月9日上午10点,雨幕之中,100多人前往成都宽巷子社区美术馆,参加主题为“一切都在好起来,希望你也能看见”摄影作品展。展出的...
北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