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见海和他种植的香菇
□本报记者 杨檎 文/图
寒冬腊月本是农村的“淡季”,但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酒厂村的“春海家庭农场”却“淡季不淡”:四五十名村民每天在这里忙得不亦乐乎,看着他们亲手种植出来的一袋袋反季香菇被来自成都、绵阳、南充等地的货车满载而去,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农场老板龙见海更是意气风发,虽然走起路来仍然一瘸一拐,但每个脚印里,都装满了欣慰和快乐。
42岁的龙见海8年前在“5·12”特大地震中不幸致残,腿没了,雄心却在,他不等不靠,积极创业,不但自己脱贫致富,还带领周边乡亲一起奔小康。面对记者的采访,龙见海深有感触地说:“幸亏我没有继续在外面打工,而是选择了返乡创业!”
身残志不残
39岁毅然选择创业
2008年“5·12”特大地震时,正在北川县城里打工的龙见海不幸受伤,右腿高位截瘫。没了一只腿,相当于家里塌了大半个天:人到中年了,腿脚又不方便,要找个事做实在难上加难。儿女要上学,一家人要吃饭,怎么办?要强的龙见海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2013年,龙见海结束在外漂泊,回到老家,决定自己创业种香菇。“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时,就发现好多地方都在种植香菇,市场效益很好。但我发觉北川基本上还没有规模种植香菇,小坝更没有人试过。”龙见海说:“我们这没污染,种出来的香菇应该更好吃。”
拿出家中多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再加上贷款,龙见海凑够了3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在村里租下了5亩土地,正式开始香菇种植。“既然开始了,就一定要成功!”龙见海顶着压力,带着家人精心培育着那一袋袋希望,6个月后,第一批香菇新鲜出袋了。龙见海又拖着残腿,用执着打动了绵阳、成都等地的批发商,卖出了“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首批产品。
不断壮大种植规模
自己富了还要带领乡亲致富
“初战告捷”给龙见海和全家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同时也让村里人刮目相看。随着“春海家庭农场”逐步走上正轨,不少同村和周边村民开始到龙见海的农场打工,一些残疾人和留守老人、妇女都第一次体会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实惠。
2015年,龙见海的种植规模达到了35亩,用人需求也进一步增大。“去年,我们的总产值大约63万斤,每斤按5元计算,一年的总收入有315万元,除去人工费和材料费,年纯收入有120多万元!”龙见海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农场给10个残疾人、40个妇女解决了就业,他们每个月可以从农场挣到两三千块钱。县上也很支持我创业,县残联去年还给我提供了3万元的扶持基金。”
如今,龙见海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酒厂村人,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全村和周边村民一起发家致富,为此他创办了“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农场出技术和菌菇种子,农户出原材料,现在不少农户有意加入。龙见海告诉记者,“我们村地处大山深处,空气质量好,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发展香菇种植产业,我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发展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川)1月29日,北川县白什乡党委政府召集全乡外出务工返乡朋友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交心,鼓励务工朋友返乡发展,共同建设美丽和谐家园。2015年,白什乡834人外出务工。很多外出务工返...
北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