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来自北川的羌绣大放异彩,身穿传统羌服的绣娘穿针引线让中外游客再次领略到羌绣之美、羌族之魂。羌绣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通过拯救和保护已经从原始的民族服饰,发展成为羌民族的一张名片,走出北川、走向了世界。作为文化的一个缩影,羌人以“绣”为媒,在一针一线中,让更多人了解了羌山云海深处,羊角花盛开的古老民族。
□本报记者 郑金容
挑针运线 传承羌族文化
据《说文·羊部》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殷商时期,羌人便开始活跃西北一代,逐水草而居,放牧为生。千年之后,四处游动的民族也已“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如今羌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茂县、汶川、北川、平武等地。
羌人世代沿袭,但却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多为口头延续,而作为羌族服饰上的一针一线无形中承担了这一功能。可以说,羌绣的发展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从羌绣中窥见羌民族几千年来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社会演变等等。
羌绣是羌族人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中的腰带、衣裙、围腰,妇女的头帕、袖口、衣襟甚至袜子、鞋垫上都可看见精巧的手工刺绣。在羌族地区,随处可见穿着羌绣服饰的羌族人,他们成了行走中的羌族文化“代言人”。“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男女开始分工劳作。”古时,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精于挑绣。“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挑绣甚至一度成了衡量羌族妇女聪明才智的标准。尤其是出嫁的前夕,更是羌族姑娘们表现挑绣技艺的高潮。她们用自己手中的针线绣出最华美的新娘服,等待心爱的男子前来迎娶。
如今,一走进北川新县城,色彩鲜艳、漂亮的羌族服饰绝对是吸引人的一道风景,前来旅游的外地游客们也会买些羌绣当纪念品。作为羌族文化一个重要的符号,羌绣已经成为外界了解古老羌族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拧线织锦 独具民族范的绣种
不同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四大名绣,羌绣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这也让羌绣不仅仅是单纯的针线组合,更多了一份独特的民族“味道”,一份游牧民族大气豪爽之味。
“作为传统手工艺,我们从构图到针线的选择与和其他绣种都有区别,一眼都能成辨认出。”绣娘蒋艳是羌族人,从小便跟着家里的老人学刺绣。“羌绣的图案花纹,如羊角花、蝴蝶、太阳等都是寄托了羌族的民族精神与信仰。”一幅好的羌绣需要构图、色彩和针法的完美搭配。一般而言,羌族服饰的色彩多以红、蓝、黑为主,再以羌绣作装饰。羌族妇女在创作羌绣时色彩的使用上也多用亮色调,利用对比色、补色关系,以及明度差异,色阶递变等手法,绣有各种图案,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除了色彩鲜艳,据北川绣娘介绍,羌族刺绣的针法也独具风格。从针法上来说,主要有扎花、挑花、勾花、别花、提花、纳花、拼花等七种,其中羌族妇女最擅长挑花刺绣。明清时期,挑花刺绣最负盛名。勤劳的羌族妇女凭着娴熟的技巧,运针走线、拧线织锦,在头帕、枕帕、衣襟、腰带、鞋袜等衣物上挑绣出绚丽多彩、形态自如的各种图圈纹、三角纹、云纹、波纹和花鸟鱼虫等图案。一针一线间,犹如刀刻木石般,将生活中熟悉的动植物形象绣出来。
博采众长 吸纳新元素
起初羌绣主要是用来装饰,为了体现羌族人的粗犷豪爽风格,用线都较粗、色彩也很明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羌绣不再“固步自封”,局限于本民族。在用线、针法、图案、色彩等方面都吸收其他绣种精良之处,让羌绣绣品越来越多元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期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条件差,羌族服装色彩以黑白为主,绣出来的图案也相应单一,花朵和云纹是最常用的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羌族妇女在创作羌绣时,既遵循传统技法,又别出心裁,兼容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不断丰富羌绣绣品的内容。绣娘林萧萧是服装专业出身,在刺绣时,她会把所学的东西与传统羌绣融合,产生出新的火花。“以前绣娘们多依赖经验,绣代表本民族的图案。现在绣娘们会不断创新,设计新图案,绣更多符合当下大众审美观的羌绣。”多年的发展,羌绣内容早已不在局限于本民族的图案,在新北川的羌绣店里,《清明上河图》、《辛夷花图》、《兰亭集序》等绣品在绣娘们的巧手下制作成作品,大气漂亮,宛如真实图画一般。
传统的羌绣多为自给自足,绣在服饰上,更多是“实用”。如今羌绣已经从服装向家居、办公用品、提包、汽车装饰、壁画等日用品发展。名片夹、笔袋、化妆包、抱枕等用品上都能绣上羌绣,甚至不少收藏家还将其作为收藏品。羌绣的新发展与新变化,极大地增加了羌绣的魅力与价值。
保护发展 走出羌山走向世界
相比较四大传统刺绣,羌绣名气并不突出,一度处在断代消亡的尴尬位置。尤其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北川伤亡惨重,从事羌绣的妇女骤减,大量的绣品被破坏,严重打击了羌绣的发展。
为保护这一民族文化,2008年6月,羌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5年,北川更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羌绣之乡。“几年来,北川新县城建成了2300平方米羌绣非遗展示中心,也陆续成立了羌绣协会,9个羌绣企业,2个羌绣培训学校,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羌绣、学习羌绣。”北川妇联主席贾娅说,截至2015年,羌绣培训学校已经培训了16000余名专业绣娘,不仅使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也带动了就业,尤其是羌族妇女的就业。
“以前做针线活,只是供家人用,根本没想到还可以用来挣钱。”绣娘姜艳告诉记者,她现在是专职绣娘,每个月的收入还能补贴家用。除了像姜艳这样专业绣娘外,北川山村里的羌族妇女趁着农闲之余也会“兼职”,把绣好的作品卖给大型的羌绣店,把劳动换成钱。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北川县政府已经和阿里巴巴签订了合作合同,采用“互联网+”的新型模式来销售和推广羌绣,这也给羌绣的市场化带来了机遇。
北川专业绣娘的增加,绣品日渐多元化、精美化,让羌绣从小众走向了大众。如今,在北川绣娘的一针一线下,羌绣慢慢走出了羌区,走进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海峡两岸博览会等活动。在2014年APEC峰会上,绣娘宋琴、胡蓉刺绣的《飞天吹箫仙女》、《富贵祯祥》等10幅羌绣作品闪耀国际;绣品《两岸同心,守望相助》被国台办作为礼物赠送给台湾同胞……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羌绣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云朵上的民族”的独特而灿烂的文化。
羌绣是羌族文化延续的载体,是羌族人与大自然虔诚对话的符号。历尽千年时光缱绻,仍旧在岁月中绚烂绽放,在一针一线中诉说着羌人的悠悠情怀与对生活的爱。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羌绣这门传统手工艺也将代代延续,光彩留长。
新闻推荐
6月2日,北川县的两位羌族姑娘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演示羌绣。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来自四川北川的羌族老人和年轻人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进行独具特色的羌绣、羌歌、羌笛和羌舞展示表演,以其绚...
北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