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北川新闻 > 正文

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尊严

来源:乐山日报 2015-08-09 21:21   https://www.yybnet.net/

■邹建明

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中国军民开辟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相呼应的规模宏大的抗日战场,坚持了八年全民族抗战。在正面战场上,由四川征募的壮丁组成的川军,英勇奋战,功不可没。194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其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300万人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数的三分之一……仅从这些粗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无川不成军”

中国抗战以前没有征兵制度,军队基本上是“当兵吃粮”的招募兵。1936年3月1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宣布:“东邻(日本)肆虐,侵我疆土。自非全民奋起,合力抵抗,不足以保卫国家之独立,维护民族之生存。”自此开始实施《兵役法》,地方设兵役机构负责征兵。征兵是在18岁至45岁的男性中征集,故称“壮丁”。“四川壮丁”就是指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征募的兵员。

在抗战转入最艰苦的持久阶段,沦陷地区越来越大,可以征兵的区域越来越小,大后方的四川就承担起主要补充兵员的任务。曾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著的《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附有一个统计资料,记载了四川历年实征壮丁的详细数字:1937年为103837人;1938年为174145人;1939年为296341人;1940年为266373人;1941年为344601人;1942年为366625人;1943年为352681人;1944年为391112人;1945年为283086人。四川在抗战中共征集壮丁2578801人,居全国各省之首。如果加上出川各集团军自行回乡募补人员,以及特种部队、军事学校征召的人员,四川抗战中实征壮丁在300万人以上,占全国各省实征壮丁1405万的1/5。就是地处大后方的一个小小的犍为县,从1939年到1945年,共有6万多青壮年告别家乡,走上抗日第一线。所以,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无川不成军”。

四川在各地征募壮丁过程中,不断出现青壮年主动请缨杀敌、父老乡亲送壮丁的生动场面。最典型的是父亲送儿“死”字旗的动人事迹。1937年冬,安县曲山镇(现属北川县)王建堂等100多名青壮年,组成了“安县特征义勇壮丁队”,到县城请缨上前线,临出发时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从家乡寄来一面征旗。这面旗帜是用大白布制成的,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右边写的是“我不愿你在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写的是“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落款为“父手谕”。在民众欢送大会上,县长把“死”字旗交给王建堂,全场沸腾,掌声雷动,在一片叮咛声和鞭炮声中,安县壮丁们擎着“死”字旗,抱着誓死奋战的决心走上了抗日战场。1941年,双流县金花乡的彭氏三兄弟,共同申请上前线,传为佳话。四川省的少数民族也主动请缨参加抗日。1939年,松潘关外24个部落的藏民组成请缨杀敌团,并发表申明:“我们很知道在日本强盗刺刀之下,绝没有幸存的可能,我们在边区已经武装了10万强壮的青年番民,只要政府给我们一个杀敌的机会,就可以很快地动员我们的人力和物力。”

血战保国土

当年300多万壮丁组成的川军,穿一双草鞋,背一个斗笠,扛一支“老套筒”,带着川中父老的嘱托,奔上抗日前线。八年抗战中,川军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几乎所有的大型会战,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会战等。据统计,中国军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130余万人,负伤170余万人;其中川军阵亡将士263991人,负伤356267人,伤亡总数近65万人,占正面战场中国军队伤亡总数的1/5。

以著名的淞沪会战为例:这场会战整整进行了三个月,参战的川军20军和43军26师打得勇猛,牺牲惨烈。在阵地上大家都留下遗嘱,发誓“要与日寇拼命,坚决守住阵地。”壮丁们打红了眼,从尸体下爬出来,用战友遗体作掩护继续战斗。有个壮丁叫刘方,受重伤不下火线,第二次受重伤时还在说:“为抗日而死,老子死而无憾啊!”26师共4000多人,这场恶战下来还剩600多人。中国方面参加淞沪会战的部队共70个师,川军第26师被誉为战绩最优的五个师之一。

在日寇猖獗、国土沦陷的情况下,台儿庄大捷使全国人民为之一振。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藤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藤县一战,川军以寡敌多,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防守藤县的川军是122师,师长是新都人王铭章。在日军飞机狂炸、重炮齐轰、坦克猛扑的情况下,他率部死守孤城,身负重伤,临死仍高呼:“抗战到底!”王铭章阵亡后,城内战衣破裂、身体遍伤的300多名四川壮丁,不愿被日军残杀受辱,在大呼“小日本必亡呀”的口号中,互相引爆手榴弹自杀殉国,其惨烈场面,惊天动地。新华社为此发表署名文章,“向为国牺牲的模范军人致敬”。毛泽东同志闻讯后为王铭章写了一副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

犍为县6万多壮丁出川抗日,有4000多人伤残,600多人牺牲在战场上,同时还出了三位抗日师长。1938年5月,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在县城西门广场建立了“抗战阵亡纪念碑”。碑体通高13米,全部由青砖砌成。碑身中部四方有凸型的“抗战阵亡纪念碑”字样。底部两层由条石砌成,镌刻了所有犍为籍抗日阵亡将士英名。这座丰碑,寄托着犍为人民对抗日阵亡将士的敬重和缅怀,也是犍为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理性评壮丁

对于“壮丁”,青少年很陌生;也有些人受某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壮丁有不少误读。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理性对待和评价四川壮丁是有必要的。

四川壮丁,为了抗日,自愿奔赴战场。四川省抗日时期的征兵,是将年度应征兵员数额,按照人口比例分摊到各县,在适龄男丁中征集。开始是采用抽签的办法,后按每户适龄男丁多少依比例指派劝导。四川民众是深明大义的,国难当头,适龄男丁多数自愿从军。当时街头剧就有《当壮丁去》《王先生上前线》《为国牺牲》等,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浓厚氛围。“不当亡国奴”“好铁成钢、好男当兵”已成为社会共识,踊跃报名入伍场面非常感人。我们也要看到,当时抓壮丁、买卖壮丁、官员在征兵中贪污腐败的现象的确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但从整体来看,这是局部现象、是支流。三百多万壮丁出川抗日,绝不是“抓”的结果,决不能以偏概全。

四川壮丁,纪律严明,广受群众好评。四川壮丁出川是很艰苦的。据资料记载:“每天几乎要翻山越岭地走一百公里以上的山路,晚上又要自己打草鞋。一天只吃一顿干饭和一顿稀饭。”但老百姓却称川军有“三不”:不动百姓一根草,不拿百姓一粒粮,誓死不投降。1941年,国内各报竞相刊载《各方民众爱戴川军之略况》,其中一篇文章写道:“川军在前线,不但士卒用命,而且纪律严肃、爱护民众、军民融洽、深受民众爱戴。”“这实为抗战中川军的无上光荣。”抗战前,四川军阀混战,川军内确有“双枪兵”(鸦片烟枪加老套筒),军纪不振,四处扰民,形象很坏。如果把这种现象移植到出川抗战的壮丁身上,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四川壮丁,誓死报国,堪称英勇之师。1941年,中央社记者于华在一篇报道中对壮丁出川作战是这样描述的:“川军在古代也曾出川作战。三千多年以前随周武王伐纣,三国诸葛武侯以川军北伐中原……但哪里赶得上此次的神圣抗战?敌寇恃的是犀利武器、机械化部队。而初出川的川军,不但武器差得太远,雪地冰天中还是穿的草鞋单衣。然而抗战的川军,依然艰苦卓绝,不但越打越多,而且越打越强。无论南北战场,每一主要战役,如淞沪、晋东晋南、赣北、湘北、鄂北、鄂西……大小战役,无不有川军之光荣战绩。抗战中的川军太伟大了!”这段文字,就是对四川壮丁出川抗战的真实写照。四川壮丁出川抗日,是威武之师、雄壮之师,并不是某些影视作品所描述的“乌合之众”、“烂杆儿队伍”。

新闻推荐

四川北川县委副书记李斌涉嫌受贿被刑拘

新华社成都6月18日电(记者吴光于)四川省人民检察院6月17日通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李斌(正处级)因涉嫌滥用职权罪、受贿罪,6月14日被绵阳市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6月15日,李斌...

北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尊严)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