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檎)昨(6)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匹夫有责》系列报道,讲述普通人的抗战故事。绵阳市北川“死字旗”故事作为该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向广大观众讲述了78年前发生在北川的“父义子忠”故事,将人们拉回了国破山河在的当年岁月,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死字旗”背后的民族魂。“日寇入侵,山河沦陷。是生存还是毁灭?是抗争还是做亡国奴?中华儿女用行动作出回答。从送儿赴死的老父亲,到高喊救国的热血青年,从在卢沟桥冒死报道的战地记者,到揭露细菌战争的普通医生,东北抗战十四年,全国抗战八年,我中华儿女或碎首沙场,或毁家纾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汹涌的爱国热情汇聚起磅礴的抵抗力量,巨大的民族牺牲,最终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天起,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匹夫有责》系列节目,为您讲述普通人的抗战故事,重回那硝烟四起的年代,感受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这是央视新闻频道《匹夫有责》的开栏语。而该系列报道讲述的第一个故事,便是78年前发生在绵阳市北川曲山镇(当时属安县管辖)的“国难当头,老父亲送儿赴死”的感人事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滚滚抗日洪流迅速波及全国各地。当时年20岁出头的曲山场青年教师王建堂,与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面对日寇铁骑践踏下的破碎河山寝食难安。很快他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一道,决心从军报国。经过多方串联,队伍很快壮大到一百多人。于是,王建堂和朋友们扯起“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大旗,向县政府请求出征抗日,并很快得到批准。
当年冬天,全县各界在“大安游艺场”召开欢送大会,队伍即将出征之际,一面绣着大大的“死”字的旗帜送到了现场。县长成云章打开旗帜,只见“死”字右边写着“我不愿你在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尸。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当县长大声念出这些话时,现场顿时群情激昂。送这面“死字旗”的,便是曲山人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王建堂本人事先并不知情,这面旗帜是在他走后其父连夜制好并找人带到县城请县长当面转赠的。台下掌声雷动,既为这位爱国重义的老父,也为视死如归的儿郎。
当时成都的《新新新闻》以“模范父亲”为题报道了此事并将旗帜上的文字全部刊登,一时间四川乃至全国多地都知道了“死字旗”的故事。在“死字旗”的感召下,全国各地本就高涨的抗日热情持续升温。王建堂随队开赴重庆整编后被编入国民党川军第29集团军,该军主要作战区域在湖北、湖南、洞庭湖、信阳一带。经历了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后,王建堂从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排长、副官、连长、参谋、副营长,并多次受到部队嘉奖。1940年,四川省军管区为王家送来了一块“父义子忠”的匾额,以褒扬他们的“精忠报国”。
1949年,四川解放前夕,王建堂随所在部队在成都起义。1950年2月,离家13年的王建堂思家心切,自愿请求返家参加生产并获批准,随后他回到北川县曲山镇,于1992年终老故土。《国仗——川军抗战实录》、《壮士出川》等纪录片、电视剧中,都曾有反映王氏父子“父义子忠”的情节和篇章。
王建堂的侄儿王烈勋告诉记者,早在今年春天,央视新闻频道的记者便联系上了他,告诉他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央视新闻频道将推出讲述普通人抗战故事的系列报道《匹夫有责》,而第一集锁定的“目标”就是他的伯父王建堂。“六月初报道组就到北川开始采访拍摄了,前后一共拍了半个月。”王烈勋说。
昨天,许多观众观看了关于“死字旗”的报道,“感动”是他们最普遍也最真切的心声。“虽然我早就知道这个故事,但今天再一次从电视里看到,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北川人杨女士说。“一对偏远小镇的父子,做出了如此伟大的壮举,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缩影,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我们不屈的民族魂。”绵阳青年罗浩说。
据了解,在绵阳尤其是在北川民间,有不少人表示应该在“死字旗”的家乡树立一座关于“死字旗”的雕塑,以供后人永久瞻仰。
“死字旗”资料图
王者成
王建堂
新闻推荐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凝聚全市党员力量带领群众加快致富奔康
彭宇行在北川入户走访慰问老党员兰甲正(本报记者蒲滔摄)本报讯(记者葛永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昨(28)日下午,市委书记彭宇行深入北川羌族自治县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向他们...
北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