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特大地震已经过去7年了。7年来,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各个阶段,都有无数普通劳动者恪尽职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并不平凡的业绩。绵阳日报社摄影记者、《绵阳晚报》视觉总监杨卫华就是其中一位,他拍摄的《敬礼娃娃》感动了无数国人。作为全市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长期深入基层一线、坚守新闻一线,坚定而执着地追寻崇高的新闻理想,用镜头记录社会的进步、用作品见证时代的变迁、用画面传递感人的正能量。2015年2月26日,杨卫华因肝癌离开人世,走完了52年的短暂人生。在“5·12”特大地震7周年之际,本报推出 “追记绵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杨卫华”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贺小晴 李霞 安峥杨卫华是一名摄影记者,更是一位勇士。52年的短暂人生,27年的职业生涯,他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用行动践行了媒体人的使命,奏响了一曲敬业奉献之歌。
挺进北川,拍下“敬礼娃娃”
杨卫华的名字被众多人记住,是“5·12”特大地震后,他拍摄的图片“敬礼娃娃”被各媒体转载,感动了无数国人,被国际国内广泛关注。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张《生命的敬礼》是在怎样的艰难和危险之下拍摄出来的。
时光闪回,“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于当晚深夜11点抵达北川中学参加救援,一直持续到天亮,部队上来后,杨卫华这才重新拿起相机,回归到职业状态。他又主动要求带路,领着部队向北川老县城出发。
对北川县城十分熟悉的杨卫华带着部队向山体滑坡特别严重的王家岩靠近,爬上曲山幼儿园废墟,对面就是北川县新城区,是拍张全景的理想拍摄点。杨卫华在上面拼命按动快门,忽然听到脚下传来哭声。是孩子!明显已经哭累了,哭声断断续续。杨卫华立即放下相机钻进废墟,发现了孩子的踪影。他立刻站起来,呼喊救援官兵赶来。
一个多小时以后,孩子被抱出来,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杨卫华取出包里的葡萄糖水,用瓶盖取了一些喂到孩子嘴里。战士们找来块木板,将孩子放上去。杨卫华重新拿起相机,准备继续前行拍全景照。就在转身时,杨卫华突然听见了说话声,他敏感地转过身去,发现孩子又在说“谢谢”,同时将右手向上抬起——孩子的手已经抬到了最高点,一个军礼的姿势!他顿时心跳加速,眼眶发热,没有思想,没有角度,没有构图,下意识按动快门——“卡嚓,卡嚓”,抗震救灾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生命的敬礼》诞生了,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敬礼娃娃”。
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在上海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上获得纪实类金奖和特殊贡献奖。颁奖词说:“这个敬礼是由衷的敬礼,是千万个四川孩子的缩影。面对大灾大难,这些孩子坚强得令人吃惊,令人心痛,令人佩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抗震救灾那几天,杨卫华一直在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上攀爬、蹲伏、采访,不断发稿回报社。随后,举世瞩目的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在不断加重,但记者很难被允许进入到唐家山堰塞湖大坝采访。有一天,杨卫华得知市疾病控制中心要到大坝上进行防疫,需要一名背药的志愿者,他便主动要求前往,穿上白大褂,背着药箱和相机,搭乘直升飞机,完成背药任务的同时,拍摄了大量唐家山堰塞湖大坝泄洪前的珍贵图片。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檎)近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庄坪村,一场土特产购销会正在村里举行,村民们欢天喜地地亮出了各种山货、药材等“拿手特产”,等待着识货的人来“检阅”。更让他们兴奋的是,这次土特产销售并...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