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勇
中医文化长廊、镌刻着中医养生知识的栏杆、古风弥漫的大药房、气势恢弘的浮雕群……如今,在绵阳,无论走进哪一家乡镇卫生院,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中医中药的馨香。
绵阳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历代名医辈出。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农村或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评审验收,建成11所国家“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走在中西部二级城市的前列;与俄罗斯、巴西、泰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学术交流;今年8月,绵阳市出台了《关于有序放开举办个体诊所的实施意见》,在全省首开先河,允许中医医师多点执业。中医这一古老的国粹在绵州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织“保障网”
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采取中医治疗,至少要便宜50%。一般针灸一次不过十几元,艾灸也不超过20元,而一个治疗疗程一般都在三、四百元以内,远远低于输液等方法。”北川县安昌镇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刘仁超说。
在绵阳,凡在中医(含中医专科)医院就诊,均可享受下一级医疗机构报销政策;在其他医疗机构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也可提高5%-10%。“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着力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奋斗目标;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绵阳市“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十余项政策措施,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了市县两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市财政每年还安排150万元专款,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等建设,优先支持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五年来,全市共投入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7900余万元。
筑牢“服务网”
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
今年8月,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有序放开举办个体诊所的实施意见》。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放宽社会力量举办中医、中西医结合个体诊所的政策措施,允许中医医师多点执业。
与此同时,绵阳市被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为“全国放开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试点地区”的唯一市州;现全市已形成以市、县中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中医药服务体系。
“5·12”特大地震后,绵阳市中医系统争取到10余亿元中医灾后重建资金,对全市中医机构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发生了跨越式变化:市内和9个县(市、区)的中医院共新建中医医疗业务用房17.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达2698张,较震前2007年增长87.6%,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4.95张、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绵阳市已建成三级甲等中医院1所、三级乙等中医院3所、二级甲等中医院7所;全市275个乡镇卫生院和5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9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并能运用中医药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注重“传帮带”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2009年至今,仅市中医医院就引进、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8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职称共45人;增加编制200个,约占医院原有编制的50%。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绵阳市不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办了中医高级研修班,采取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临床跟师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等形式,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后继人才,绝大部分人员已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当地名医。
目前,全市有省“十大”名中医1人,国家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3人,四川省名中医13人、市名中医36人、市青年名中医20人。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省内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唯一一所中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设置了包含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15个专业,每年可输送出近3000余名毕业生,充实到全省各级医药卫生机构。
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保证了中医药队伍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全市现有中医药人员6537人,每万人拥有中医药人员11.99人,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下转第4版)
新闻推荐
扭住两个“一号工程”不放松 奋力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彭宇行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山东产业园北川天讯新材料有限公司,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情况本报讯(记者葛永坤/文蒲滔/图)昨(20)日,市委书记彭宇行前往北川羌族自治县山东产业园区、维...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