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川报集团记者眼中的兰辉
□本报记者 吴璟
10月1日,北川羌城5A级景区首迎国庆长假。在新县城的巴拿恰,羌族传统舞蹈和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数万游客。“可惜,这个盛况他再也看不到了。”眼前的景象,让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社驻绵阳记者邹俊川心里的苦涩又增添了一分。“只要来北川,就情不自禁想起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心里装着的,是百姓;从未离开的,是北川。”邹俊川说。
这个“他”,就是邹俊川曾多次采访的北川县副县长兰辉。
寻兰辉:几次采访被拒
今年5月23日下午,北川副县长兰辉因公殉职。消息传来,邹俊川第一时间奔赴北川。“我不敢相信这个消息。”因为一天前,邹俊川还联系想要采访兰辉。
作为长期驻扎绵阳的记者,跑北川是家常便饭。“要采访兰辉真的不容易。”邹俊川说,几次去北川约兰辉做采访,都因兰辉太忙而拒绝了。甚至有几次都约好了采访时间,等他到达北川后,兰辉却下了乡,“他时时刻刻都在忙”。“长期在北川采访,我对北川干部工作的艰辛有深刻体会。”邹俊川说,在任禹路没有通车前,从北川关外到关内,必须翻越险象环生的擂禹路。路不远,只有三四十公里。但由于大部分路段都是在悬崖上凿出来的,即使越野车一个来回也要四个小时。夏季,路经常被洪水冲断,冬季则大雪封山。“为了北川关内近十万群众,北川的党员干部必须要随时准备翻越这样的山路。而兰辉在分管交通的三年多时间里,跑了20多万公里这样的路。如果没有满腔热情,一般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兰辉走后,邹俊川再次来到北川,采访兰辉的同事、普通百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起兰辉。“他们希望告诉大家,兰辉是个好人,是个好干部。”邹俊川说,一句又一句大实话,让兰辉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这一次,我充分认识了兰辉。”
忆兰辉:他总是在路上
兰辉因公殉职后,第一时间奔赴北川的,还有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天府早报记者吴楚瞳。
5月23日下午4时30分,吴楚瞳接到来自北川的一条信息:“兰辉哥走了!”
“那时的北川,下起了雷阵雨,我的眼泪,也像雷阵雨一样飙落。”吴楚瞳说,她已记不清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兰辉的,“他,总是在路上。我在北川遇到他,他在路上;我打电话给他,他在路上; (下转11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建李远梅记者李丹)4月13日,经北川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引线搭桥,县上的两家“金凤凰”——羌山雀舌茶业和兴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双双飞进漩坪乡桐麻村这个边远高山村,在此建立了全县第一个“...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