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如波
“蝉西我来自羌山,家住在蜀中石泉。最爱羌族长布衫,云鞋吊刀不怕管……”羌族小伙、北川县文联副主席蝉西的土豆网个人主页上,清新质朴的小诗让人眼前一亮。网页置顶视频《依娜的麦达》中,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蝉西和着羌歌翩翩起舞,别有韵味。
十年来,成立民族文化社团、传授羌族传统舞蹈萨朗、助力羌语词典程序开发……蝉西的羌文化传播之路走得有滋有味。
疯狂“补课”
出生于北川桂溪乡的羌族小伙蝉西,原名吴明刚。他从小不会讲羌语,不会唱羌歌,也不会跳萨朗。
2002年的一次“显摆”,却让他人生发生改变。在四川师范大学念大二的他在北川购买了羌族传统服饰,回校后,立马穿着这套服装出现在校园里。
“你会说羌语吗?”“羌族有些什么风俗?”“羌文化有哪些特点?”得知蝉西是羌族,同学们七嘴八舌地问开了,蝉西却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十分沮丧,并暗下决心:要在最短时间内补好羌文化课。不会说羌语,就向身边的羌族同胞学习;不了解羌族历史文化,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向羌族前辈虚心请教;还经常邀约朋友前往茂县、汶川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跟着羌族百姓学羌语、唱羌歌、跳萨朗。
那年底,蝉西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极具羌文化元素的名字“蝉西”,“在羌语中,蝉西代表羊和酒。”他解释说。
大四时,蝉西向校领导提出组建民族文化社团的建议,“既能团结少数民族同学,又能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很快,“四川师范大学藏羌文化社”创建,集结了200多名成员。文化社经常在学校周边推广羌文化,“毕业前,我们跑遍周围的十多个社区,向社区居民讲羌族历史文化,传授羌族歌舞。”蝉西说。
推广萨朗
大学毕业后,蝉西考取黑水县公务员,2008年1月又调回北川工作。回到家乡后,他对羌族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也更加热心。不少社区、乡镇老百姓知道后,纷纷主动跟他联系,希望他去教跳萨朗。“光是在桃龙乡,就去教了整整一个月。”蝉西说。
蝉西觉得,传统萨朗的表现形式太随意,为方便推广,他把动作加以精确,“连手的高度都明确了”。同时,他还对舞蹈动作进行加工,使其看起来更加刚硬,有一股“粗犷范儿”。
汶川地震后,蝉西奔赴受灾严重的北川县陈家坝乡担任了两年副乡长。他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教他们唱羌歌、跳萨朗。“现在当地的许多婚礼上,都要表演几个羌族歌舞。”
如今,业余时间,蝉西仍然坚持在广场教授萨朗。
助力羌语词典程序
2004年,正值百度贴吧风行,还在川师大读书的他,便兴冲冲地注册了“羌族吧”。他把羌族相关的文字资料抄录上网,与吧友分享、交流羌文化信息。
2011年末,就读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陈许旻、魏久乔等羌族大学生,准备开发国内首套羌语词典程序。得知此事,蝉西立马在贴吧内公布信息,招募开发团队成员。2012年12月,词典程序问世后,蝉西又在贴吧内与大家分享。网友们大感新奇,纷纷下载试用。更有热心人将其制成安卓版本的手机应用,使其用武之地更加广泛。“只要有蝉西,我们就不用担心词典程序的推广问题。”陈许旻说。
新闻推荐
——兰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眼中的兰辉(下)爸爸,女儿永远爱您南京大学学生兰欣怡我爸爸和妈妈是街坊、初中同学。他们1990年10月结婚,1992年8月7日将我带到了这个世界。我出生那天北川正遭受特大...
北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