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扶持
本报讯 (周永珩 记者 刘春华)5月16日,北川县白什乡场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腿部残疾的唐庆琼正忙着给游客做羌族围裙。她的缝纫店专门设计制作羌绣产品,月收入超过3000元。唐庆琼是北川县享受“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的6496名残疾人中的一员。截至目前,北川县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67%,2000多残疾人实现创业梦,带动吸纳600名残疾人就业。
2011年起,北川县逐个采集了6000多名残疾人的信息,为每人制定了个性化方案,帮他们自食其力。唐庆琼今年47岁,在县残联的帮助下在白什乡场镇开了家缝纫店,她设计制作各种羌绣包、画、饰品、服装等,深受顾客喜爱。
50岁的盲人乔玉林住在北川新县城尔玛小区。地震后,他在县残联的帮助下到绵阳城区学习按摩推拿技术。2011年9月,县残联给予乔玉林创业扶持金一万元,帮其创办了盲人按摩推拿院。乔玉林由于技术好、服务好,生意一直不错。对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顾客,乔玉林经常免费或少收费用。他说:“大家帮助了我,我也要回报社会。”
北川县残联理事长彭长诗介绍,近3年来,北川采取“救助与扶贫相结合、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办法,发展残疾人福利企业3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残疾人2780余人(次),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6个,给予残疾人两千元至两万元的创业扶持金,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服务援助和培训帮助等举措,为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开辟了新路。
新闻推荐
北山,深藏在北川县安昌镇东北大山上的一个小山村。多少年来,贫困像一个驱不走的影子,紧紧缠绕在这里。3年前,省水利厅的帮扶队伍来到北山。围绕水所做的努力,正在让这里发生改变。□本报记者邹渠北山...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