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涛
北柳巷的北口称为巷口,与东大街相交。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天的早、中、晚,巷口都有娃娃们喜欢旳小吃摊点,那些小吃样样有西安特色,让人从舌尖香到胃、美到心。
早上的甑糕和杠子馍
我们家住北柳巷十九号,我们院子的马志英家就在巷口卖甑糕。每天天麻麻亮,马伯和马妈就推着车子,到巷口那个固定的地点,开始一天的生计。马伯是回民,人较瘦,留着山羊胡子。那个年代没有一次性使用餐具,每天早上在摊上马妈洗小盘和筷子,用时马伯会用挂在脖子上的白布将餐具擦干后,再五分、一角地按他熟练的手法操好(方言)甑糕送到顾客手中。如果谁要带走,马伯会用竹叶给包好。马姐放学后还会把那些小盘、筷子、竹叶一遍一遍洗净、擦干、压平,放到固定的地方……
马伯每天早上卖的甑糕,是从先一天的中午就开始做的。我中午放学回家,就能看到这时后院的马伯已将圆粒江米和经过挑选的红枣分别泡在两个大盆里。马伯用的江米是粮食管理部门专门供应给商贩的,红枣是马伯精心保存、定期晾晒的精品。全院的娃们去后院都会闻到枣的香甜味。
晚饭时,马伯开始将泡好的江米和红枣按一定的比例一层一层码好,他像是在绣花一样十分认真。上锅这力气活马姐、马大哥那时都会帮忙,之后的火候就全由马伯一人来掌控了。这一夜马伯是不能深睡的,开始是大火,风箱不停地拉着,到全院人熟睡后,马伯还不时会拍哒拍哒拉着风箱直到凌晨。我们亲眼目睹了马伯用心血付出、精心蒸制一锅锅甑糕的过程,更能体会出甑糕的香甜可口、沁人心田的味道。
张大兰家住北柳巷十号进门左边一小偏院,她家每早在巷口卖杠子馍。我在她家见到蒸馍的大方笼,叠起来很高。张伯和张妈每天做馍十分辛苦,发面、揉面、揉成长杠子形,再按一定的大小切开,放到笼里让其充分发酵,张伯拉着那大风箱,可想象那一车馍蒸好是多么不易。张家的馍麦香味很浓,每斤二角钱。大兰说面是叔从长安县送来的,所以和粮站供应的标准粉是不一样的,自己种、自己收、自己磨面、自己蒸馍。张家很有特色的杠子馍卖到1956年前后,张家参加了合作社食堂。那合作社食堂在原骡马市北口路东,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午后的饸饹和甜浆
张明家的荞麦面饸饹是巷口的美食,饸饹不加任何添加剂,色正、味香,很受周围商铺伙计们喜爱。他家住在巷口的二十三号,那是个三间宽、有天井的门面房,但为了方便顾客,他们每天坚持把饸饹摊摆到门外固定的地点。张叔和张婶孩子多,但都小,给大人帮不上什么忙,做生意全靠两位大人和面、烧火、压饸饹。那大饸饹床抬上抬下很是费劲,饸饹压到锅里,水开后需要很快捞出来,放到晾好的凉水盆里……晾够时间后,按凉饸饹、热饸饹不同的分量摆在两个方木盘内。张叔的摊上会有一排蓝花大瓷碗,里边放盐水、醋水、花椒水……特别醒目的是那红色的油泼辣子。热饸饹里加的羊血是定时有卖家送来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质量绝对保证。一角钱一碗凉饸饹,一角五分钱一碗羊血热饸饹,味美、量足。遇到下雨、下雪生意并不受影响,张叔会把摊子摆到房内,总会有人为了这碗羊血饸饹找到张叔家去吃。
安顺家住在北柳巷七号左边的厦子房,房子西边有一块空地,他家在巷口经营甜浆。这种甜浆是泡了一夜的黄豆在大石盘磨上细细磨出来,用大白布慢慢过滤出来的豆浆加上泡好的大米熬出来的。这甜浆有豆浆的甜味,又有大米的浓香味,所以柳巷人称之为甜浆。甜浆配油条吃,花钱不多,娃娃们最爱。油条是安家从北柳巷南头潘叔那买来,可能给的是批发价。午后安顺爸会挑上担子去巷口摆摊,和饸饹摊摆在一起。两家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摆摊,但多年相处十分融洽,彼此换个零钱,收摊时互相帮个忙……
晚上的哑巴烤肉和鸡蛋醪糟
西柳巷住着一个聋哑人,每天天刚黑就会来北柳巷口摆摊。他那时最多二十岁,为了不在家里吃闲饭,学了烤肉串这本事。他每天挑着一尺宽、三尺长、带腿的铁炉和木炭,以及在家已穿好的肉串、有许多隔档的调料盒,还有一个小木凳、两个长条凳,一闪一闪地从西柳巷经过五柳巷小学,到北柳巷口他那固定的地点摆摊。汽灯一点亮,东大街各商铺的伙计、行人等都会来吃,五分钱一串肉,很吸引人,在我记忆中他的生意确实不错。
王小玲叔叔的醪糟摊摆在巷口西边。小风箱,小火炉,一个黄亮黄亮的小铜锅,醪糟醅是自己用江米精心做成的,放在一个略高的圆形黑罐里。有顾客时王婶会很热心、很熟练地为其送上一碗漂满蛋花、香甜可口的鸡蛋醪糟。
北柳巷口的这些西安小吃,令人回味无穷。但在那个年代,由于各家娃都多,而工资又不高,所以有些人路过巷口都要躲着走。现在人幸福多了,只要碰到好吃的,想吃就买,一般都不会因钱而发愁。
新闻推荐
上期本栏目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4个汽车日常养护小常识,今天,安州汽配城广福汽配商店再给读者们分享几个养护小常识。1、规定时间内要去专业的4S店保养是很重要的。一般是5000公里小保,10000在大保,以...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