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进入正规的专业院校学习,如果不是读书,弥补自身的短板和不足,如果没能通过读书,学习先贤的智慧,我想我也取得不了今天的成绩。”这是58岁每小平的肺腑之言。他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动物防疫工作者;博览群书,研究地方文化,成为当地的文化名人。每小平深有感慨:“我对书刊有着深厚的感情,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每小平告诉记者,他读书看报受父亲和姐姐的影响,小时候和小伙伴三五成群一起看小人书,大了一点之后看《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播火记》《欧阳海之歌》《把一切献给党》《母亲》《刘文学》等中长篇小说,尤其是吴运铎、欧阳海、刘文学等英雄模范人物对他影响很深。“上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后,村上派我到杜曲镇长安造纸厂打杂工,我主要为纸浆车间拉运麦秸、垒麦秸垛子。那时造纸厂会有很多回收的废旧图书,其中不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还有秦腔剧本等。我舍不得将这些经典作品变成纸浆,更希望能认真阅读这些名著。所以时常从废纸堆里翻翻拣拣,挑出经典作品带回家阅读。”每小平说,书一拿回家就不舍得放下,至今依然有着边吃饭边看书看报的习惯,吃饭不论饭菜味道,只要能看书报就好。
每小平嗜书如痴,至今他还记得,1972年,学校发了五角钱让他到长安县礼堂参加故事会,“会后我舍不得吃喝,径直到新华书店购买了《智取华山》《连心锁》两本书,饿着肚子返回家。也就是那一年,我连续几个晚上,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完了《创业史》,每天都是看到手电筒没电了才放弃。那时书报稀少,没有书读时就翻看《新华字典》,认识字词语句,充实文化功底”。新时期后,书店也多了起来,他经常逛的有钟楼新华书店、兴庆宫公园的西安书市和小寨、韦曲的书店。他说有一次专程骑自行车去购书,从韦曲骑到了兴庆宫公园,恰逢书市在做活动,七八元钱买了原价几十元的一本书,高兴极了。蹬着自行车回到了家,虽然一口饭没吃,就对着水龙头喝了点凉水,但心里特别畅快。“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现在在家基本上不做家务,不操心家里的事儿,每天唯一做的事就是读书。”对于家人,每小平说他是亏欠的。
读书让每小平从门外汉到内行,畜牧兽医、动物检疫和防疫、肉品检验、临床诊治等方面均能独当一面,在国家和省部级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他说开卷有益,阅读书刊可滋养心灵、明心理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有限,而读书学习无疑将增加自己的人生经历。而现在临近退休,每小平更是博览群书,从战争题材到民风民俗书籍,他说:“与书为伴,每天有福;家中少书,人也少福。哪天如果没有书刊可读,心里好像没有阳光。我要终身与书为伴,活到老,学到老。”
记者张静实习生王冉冉
新闻推荐
公交惠民 城乡一体 绵阳市城区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 成为全省城区城乡公交覆盖面最广的地级市
每天早上6点整,丰谷镇村民刘华云,都会准时来到丰谷公交车站,等候首班4路车。“我每天都带着自家种的新鲜瓜果进城售卖,司机师傅都认识我了。”刘华云说,准时出门,准点回家,坐公交车安全、方便又实惠。对...
安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