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课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好数学复习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系统学好数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弥补新授课教学中的不足,它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教学的教者,不是“查缺补漏”的修补匠,而应是温故知新的启智人。复习教学的首要目标要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上,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每一阶段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引导学生把互相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经过梳理串联起来,做到复习一点,连成一线,扩展一片,在滚动中建构生成认知网络结构。缺则补之,乱则序之,散则串之,这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活化题材,激发兴趣
开发生活化题材,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充实教材复习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对复习的内容有感而发,有趣而学,有为而做,就能增添复习的兴趣。学生自主参与回忆、讨论、沟通、归纳、整理、应用的全过程,进而积极构建起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使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让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三、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复习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分散难点。比如“体积的计算”复习中,教者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空间单位计量,将长度、面积、体积的常用计量单位一起安排,使之认识长度计量单位是基础,单位互化方法的掌握运用是重点,难点寓含在相关重点之中。强化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要突出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要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而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在关键地方提示学生想一想为什么。
复习同类相邻单位之间的化聚换算,使学生熟练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就是转化将名数的点位置向右(或左)移动一、两、三位换算操作,实行压缩式思维,固化思考模式,凝聚成“高换低右移点,低换高左移点,长一、面二、体三位,空间单位化得清。”以此形成快速思维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复习中还引导学生从各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知识,梳理到长度、面积、体积之间内在规律的揭示,进而弄清长度是测量一维方向长短,面积是测量二维平面大小,体积是测量三维空间占位。其中长度测量是基础,面积和体积大多通过长度的测量来计算,是一维测量的发展。两维长度相乘的积就得到面积,三维长度相乘的积就得到体积,以此认识面积与体积概念名称中的“积”,与计算中通过乘法计算求结果的“积”是一致的,这就使学生对体积知识的理解,放到了与长度、面积紧密联系的结构之中,发生多向开拓,有了全新变化,出现“质”的提升。这样的复习既突出重点,又分散了难点,多重地发现知识之间新的内在联系,能促使学生自我有效地构建起不断扩展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复习中的成就感。
四、编织网络,多重发展
复习课,教师通过分析比较,抓准“探究点”,放手让学生合作收集整理,编织知识网络,深刻感受知识脉络的走向。教师还要巡回指导,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应尽可能参与各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问题的不同认识,指导学生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生成点,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仔细揣摩每个知识点的意义,通过表达交流,明确各有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线索,在知识系统化过程中自主、自然地生成知识系统。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要力避低效,要辩证处理生与熟的关系,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和认知潜能。教师要创新已学知识的组合面目、题材范围、结构形态、活动方式、思考角度、理解深度等,不断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复习过程中体验新见解、生成新收获、开拓新境界,生成式复习才是最有效地复习。要让复习课“感动”学生,教师要始终与学生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有情境,将复习内容设计一条事件演变的主线贯穿其中,有意境,将复习内容设计一条真正体现复习内容的有效性的主线贯穿其中。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思维的魅力,去捕捉他们渴求的眼神,去分享他们发现找到方法时的惊喜,与他们一起体验知识的无穷无尽,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安州区秀水镇第一小学 彭真)
新闻推荐
本报讯国庆假后,安州区河清初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家访活动,全校教师在校长卿波的带领下,截止今日先后走访了62名学生家庭,把密切家校联系,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成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